第485章 倒黴的孫可望(2 / 2)

城上沒有戰死的百姓道:

“有援兵,足足數萬,各個都猛的一逼,他們追殺流寇去了……”

很快那些躲在家裡不敢出門的官員也得到消息,他們個個麵帶羞愧來到史可法麵前跪倒磕頭:

“大人威武,下官實在慚愧,請大人責罰……”

史可法看看這幾位貪生怕死地方官,他強壓怒火道:

“若沒有援兵到來,本官和你們都要死,命人把重傷的總兵皇鼎和受傷軍民抬下城救治,你們隨本官出城犒勞援軍。”

“是,下官馬上準備錢糧犒賞援軍……”

幾位地方官員領令,立即招呼衙役和士兵把城上受傷將士和百姓台下城頭救治。

史可法清廉愛民,深受安慶百姓愛戴,流寇被擊敗逃走,城裡百姓都主動走上城頭打掃戰場。

史可法也是東林黨人,他為官清廉忠君愛民,也是一位民族英雄。

史可法的英雄地位是不容改變的。

他和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一樣,忠烈千古,萬世流芳!

他以身報國,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語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他的國家大義、民族氣節,永遠值得後人仰視、膜拜、學習、效仿。

可是他性格有缺陷,能力也有限,遇到大事優柔寡斷。

崇禎十七年,崇禎帝龍馭賓天,史可法時為南京兵部尚書,執掌著南京兵權。

按明代製度,他當時位居留都百官之首,但在立君問題上毫無定見,白白將擁戴奇功讓給了時居浦口的馬士英。

本來,當時依據血統關係,最有資格當皇帝的,就是福王朱由崧,即後來的弘光帝莫屬。

史可法在此問題上躊躇不定,猶豫不決,致使大權旁落。

鎮將跋扈,還造成弘光即位後威信嚴重不足,為弘光朝的覆亡掘下了墳墓。

東林黨內有人把史可法和於謙相提並論。

但細一比較,就不難發現,史可法與於謙簡直是差了好幾條大街。

土木堡之變,英宗尚在,於謙卻能明判全局,果斷立代宗登位,這種睿智、這種氣魄,非人傑不能為。

可笑的是,崇禎已崩,定立之計明明掌握在史可法手上。

他卻優柔寡斷,遲遲拿不定主意,還巴巴地趕去浦口向馬士英求教。

事實證明,馬士英的定奪果決,也比史可法強出若乾倍。

福王即位後,當時天下局勢是三方勢力並立,南明、大順、建奴。

該怎麼對付大順和建奴這兩大敵人?

史可法的看法竟是和大清結盟,聯手對付李自成的大順。

這件事的昏庸顢頇,就不用多說了。

興平伯高傑銳意北伐,到達睢州後,被奸賊許定國殺害。

雖說中興良將殞命,誠為痛惜,但局勢尚不至大壞。

高傑手下的李本深、胡茂禎、李成棟等將還能尊奉高傑之子,管束部眾。

高傑妻邢氏知史可法沒有兒子,想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

可歎史可法目光短淺,認為高傑出身不好,以其子為嗣會汙染自己清白家風,堅決拒絕,反要人家拜監高起潛為義父。

史可法此舉,等於自斷手足,讓高傑部大小將士寒心,最終潰亂,或複為盜,或降清為清之獵鷹獵犬。

史可法守揚州,致使揚州城空有十萬兵力,僅一天就被攻破。

相較於江陰卻以彈丸之地、一城之民,力撓清軍二十四萬人長達八十一天。

史可法泉下若遇閻應元、陳明遇,馮厚墩等人,真的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

黃德功和孫應元率領大軍返回安慶,看到安慶官員和眾多百姓已經等在城門外。

儘管史可法在城牆上看到護國軍殺敵有多猛,但再次看到護國軍時,他還是被震撼到了。

護國軍步兵將士身穿鐵甲挺胸抬頭,手持煌明步槍以小旗為單位,一排排整整齊齊走來,皮靴踏地時同樣發出齊刷刷的聲音,震撼著在場每位官員。

而護國軍騎兵和步兵相同,一樣以小旗為單位,將士們手提馬韁端在在馬背之上目不斜視,十二匹戰馬步伐幾乎都一致,一排排整整齊齊而來。

在紅色龍旗的海洋中,兩杆大纛旗特彆顯眼,一杆大纛旗飛龍之下有個黃字,一杆大纛旗上飛龍之下有個孫字。

大纛旗下兩員大將跨下寶馬良駒,身穿山紋甲頭戴鳳翅盔身披大紅鬥篷威風凜凜。

無論是史可法,還是安慶地方官員和將士都看傻了,他們都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威武霸氣的軍隊,難怪能輕鬆擊潰流寇。

大明文貴武賤,正常情況下武將應該先先下馬,上前拜見從二品安慶巡撫史可法,可他們卻端坐在戰馬上並沒有上前拜見的意思。

安慶知府等人心裡很不爽,不過看史可法都沒有責怪的意思,他們隻能默不作聲陪在巡撫身旁。

看到安慶官員迎上前來,黃德功和孫應元也翻身跳下戰馬微笑看著史可法等人。

巡撫大人都走到眼前了,兩個武夫還不拜見巡撫大人。

安慶知府都想開口嗬斥,可看到二人身後數萬大軍,他們隻能忍下,不過心裡已經準備給護國軍穿小鞋。

“兩個粗鄙武夫,等你們要糧草時,本官看你們是否還如此驕橫……”

時代不同了,一般場合護國軍將領見到皇太子都是敬禮,最多躬身施禮。

黃德功和孫應元又都是子爵,他們怎麼可能拜見小小安慶巡撫,應該史可法先給他們施禮才對。

史可法見二人隻是對他們微笑點頭,心裡也有些不太舒服,不過想到來人是救命恩人,他瞬間又釋然了,於是拱手笑道:

“多謝兩位將軍率領大軍救援安慶,不然安慶已經失守,本官安慶巡撫史可法替安慶全城百姓前來犒勞大軍。”

孫應元拱手笑道:

“龍騰軍統領孫應元,奉皇太子令旨前來救援安慶。”

老黃也拱手道:

“虎賁軍統領黃德功,奉皇太子令旨前來支援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