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狡猾的多鐸(2 / 2)

可惜老大阿濟格不在了,不然他們親兄弟三人足可和皇太極等人勢均力敵,死胖子完蛋後,他們獲得皇位可能性極大……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乃是親兄弟,他們的額娘被皇太極等人用計陪葬老汗,多爾袞三兄弟不可能死心塌地追隨皇太極。

謹慎起見,多爾袞並沒有命令麾下發起進攻,同樣在關外悄悄安營紮寨,同時又派出十幾支偵騎偵查各處長城明軍情況。

他不相信嶽托五萬大軍在關內如此安靜,一旦攻破幾座城池逼近明國京師,明國小皇帝必然會抽調宣府和薊州兵馬入衛勤王。

那時便是兩白旗破關的最佳機會,他和多鐸率領四萬人馬摧枯拉朽殺進明國關內,絕對把明國京畿攪個天翻地覆。

為了儘快得到嶽托在關內的情況,多鐸和多爾袞派出的偵騎在關外靠近長城附近四處活動,希望能抓個明軍夜不收。

可明軍夜不收在他們到來後全部撤入關內,都拿著千裡鏡站在長城最高處看著關外建奴活動。

洪武大帝把統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驅出長城,元順帝退出長城仍滯留於近塞地區屯上都,仍稱元帝,史稱北元。

此時其統治機構還完整存在,殘餘兵力號稱百萬,企圖依靠這些力量整複故都。

而剛剛建立的明政權對北元的存在深感為患,於是從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後八次派大將率重兵征伐漠北。

燕王朱棣當了皇帝以後,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後五次親率大軍北征,並死在返回的路上。

在明軍強大的武裝攻擊下,北元內部發生分裂,長期互相拚殺,幾代元主及擁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殺死,部眾離散,連帝號紀年都被遺忘了。

經過長期的部落爭戰之後,蒙古形成瓦刺、韃靼兩大部落,瓦刺居西,稱西蒙古,韃靼居東,稱東蒙古。

由於他們被驅回漠北之後仍然過著遊牧生活,許多生活必須品仰給於塞內。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著互市貿易和朝貢隸屬關係。有的則不滿足於這種關係,常常利用他們擅長騎射的優勢對內地侵擾。

明政府對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謂“以夷製夷“的政策,利用他們政治上的弱點促其內部分裂,支弱抑強。

忽而抑製韃靼,安撫瓦刺,忽而又抑製瓦刺,安撫韃靼。蒙古人則以明政府反複無常為借口興師動武。

因此,北方的邊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點一直在北邊。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取皇位以後,更加重視北方的邊防建設,修複了若乾地段低矮簡陋的邊牆。

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裡防線上設立九座軍鎮,分地守禦。

首先設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原太原總兵駐在偏關,三邊製府總兵駐在固原,也稱二鎮。相繼又設寧夏、甘肅、薊州,合稱九鎮,又稱九邊。

薊鎮在沿邊九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薊鎮之重,首先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麵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隻有五十餘公裡,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隻有百餘公裡,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特彆是永樂初撤銷塞外的大寧衛以後,更增加了薊鎮的防衛負擔。

北方的軍防重地大寧丟掉了,開平衛孤存塞外,無法拒守,宣德年間不得不移衛於獨石口,原在大寧地區築的城堡全部廢棄。

這樣一來,在遼東鎮和宣府之間形成聲援隔絕之勢,京東、京北失去了大片緩衝地帶,蒙古各部逼到近邊,薊鎮所有關口都成了前沿。

薊鎮地區由塞外越邊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關隘密集,在兩千華裡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

曆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整個明朝二百多年,北邊烽警年年皆有,尤其是北撤大寧棄開平,西棄哈密丟河套之後,幾無安枕之日。

危及明政權命運的重大事變和戰爭,有如下幾次:一是英宗正統十四年發生在宣府境內的“土木之變“。

明軍五十萬大軍覆沒,英宗皇帝當了俘虜,緊接著瓦刺部落挾持英宗進攻北京,發生了“京城保衛戰“,明政權幾乎傾覆。

二是發生在古北口的“庚戍之變“,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部酋俺答率大軍進攻大同,大同總兵仇鸞賄賂俺答,求他勿攻大同而轉攻他鎮。

俺答便轉攻古北口,一麵佯攻,牽製守軍兵力,一麵從西側的黃榆溝毀邊牆偷襲而入。

古北口失,俺答乘勢破薊州,克懷柔,取昌平,下通州,縱兵四掠,直逼京師城下。

明廷震驚,戒嚴守城,急令各鎮入京救援,俺答飽掠八日,才由古北口退出。

三是嘉靖三十八年的潘家口之戰,韃靼部的首領錫林阿,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先攻薊鎮東部的義院口和冷口。

薊遼總督王抒調兵東進,韃靼兵趁中部守軍勢弱之機,集中兵力攻破潘家口,渡過灤河抵三屯營,繼而西掠遵化、豐潤、玉田、薊州等地。

待東援部隊西顧時,韃靼軍又向東攻下遷安等地,飽掠以後由潘家口退出長城,此次入侵極大地震動了明朝。

四是洪山口之戰,天啟七年,後金皇太極攻寧遠,錦州兵敗後,於崇禎二年轉攻薊鎮的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陷遵化。

隨後繼續西進下三河、通州,直逼京師城下,攻打德勝門、廣渠門、蘆溝橋、永定門,京師危機。

後金諸將紛紛要求攻下北京,皇太極認為明軍還有實力,時機尚未成熟,遂揮師東進陷香河,遷安、灤州、永平四城,從冷口退出長城。

五是昌平之戰,崇禎九年四月,皇太極十萬大軍破獨石口,入居庸關,直奔昌平,遍蹂京畿,掠良鄉、順義、清河、懷柔、寶坻、房山、涿州、永清等城,九月從冷口退回……

……

薊鎮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牽製九邊其他邊鎮及京營,起到防備叛亂的作用。

同時考慮到其餘邊鎮一字拉長,戍守防線長達數千公裡,兵員分散。

因此設置薊鎮以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京營起到相互照應的作用。

薊鎮較為著名的統帥為戚繼光,其訓練的兵馬水平非常高,有極強的戰鬥力,世人稱之為戚家軍。

自從建奴收服蒙古諸部後屢屢繞道蒙古,從薊州轄內長城入關劫掠,此處長城和各個關隘如紙糊一般,幾乎都是一攻擊破。

其實嚴格來說並非明軍太無能,而是長城關隘實在太多,完全是防不勝防,哪有如此多兵力在各處重兵駐守。

朱慈烺身為穿越者,雖然能提前預判建奴從何處入關,可現在曆史又因為他穿越而改變。

若不是朱慈烺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護國軍,又利用係統打造出領先於這個時代的火器,他能不能玩過皇太極多爾袞都是未知數。

“主子,奴才等人已經悄悄偵查宣大附近長城,明軍防守森嚴,絲毫看不出有任何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