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八旗編製(2 / 2)

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開始為了招撫降將,部隊不打散,先讓你安心。

最後慢慢地就給你摻沙子,先滲透,後來就直接改編整隊,奪權完事。

崇德四年,漢軍又分為四旗,旗色是純皂色,皂鑲黃,皂鑲白,皂鑲紅。

到了崇德七年,四旗變為八旗,旗色與滿洲一樣,短暫的四旗取消了,這是漢軍八旗的由來。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現在徹底湊齊了,那麼一共是二十四旗嗎?

當然不是,其實還是八個旗,以鑲黃旗為例,鑲黃旗下,轄有滿洲,蒙古,漢軍這三個類似的種族成分,都是鑲黃旗內的成員,根據什麼時候入夥,分為三個部分,大體上是根據族群劃分的。

八旗在入關後,男女老幼都稱為旗人(據說正黃旗老太太頭上都有“通天紋”)其他非八旗的都稱為“民人”。可見,現在滿族的民族成分極為複雜。

按照早期八旗的編製:300X5X5,每旗共計7500人。八旗就應該是六萬人。

實際上則不然,八旗早期的編製想法是每旗7500人,這7500人當然都是可以作戰的男丁。

作戰就要有死亡傷殘,部隊損失了人數,有成丁的兒子可以頂替。

但是不一定每人都生男孩吧,生女孩的就頂替不了名額,或者兒子沒長大的也頂替不了。

所以7500人的名額應該隨著戰事的進展不能滿編,所以八旗的人數出現了人數不一致,有多有少的現象。

早期的後金軍隊隸屬體製,有著濃厚的遊牧民族特色。

雖然名義上八旗都是後金軍隊,但實際八個旗都有各自的旗主,旗下的軍隊類似旗主的奴隸。

努爾哈赤老年時,八旗旗主逐漸開始形成各自的山頭勢力,為爭奪權力紛紛站隊。

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孩子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各領一旗,形成較強的勢力,與皇太極、代善等人進行政治角逐。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彆由汗王的子侄統領。

順治八年多爾袞死,順治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建奴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彆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實行永久性的駐紮。

隨後采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百姓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並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

建奴對自己人的極大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

八旗製度與建奴政權相始終,它既是建奴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建奴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阿濟格入關全軍覆沒後,建奴滿洲兵的缺額目前還未填補上。

這次嶽托不但讓入關的兩紅旗滿洲兵被滅,連兩紅旗蒙軍和漢軍同樣無人一人逃出關。

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如果入關,肯定也會被明軍打掉。

皇太極真的難以想象,明軍戰鬥力現在究竟強到何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