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炮轟盾車(2 / 2)

一道沉悶的聲響中,第一門神武炮身劇烈一震,瞬間噴出一道火光。

大股的濃煙中,一顆大大的黑色鐵彈拖出長長的弧線飛向正白旗漢軍盾車陣中可是並未爆炸……

“臥槽,完蛋了,這顆炮居然是啞蛋……”

看著飛出去的炮彈落地後再無動靜,孫應元不禁怔了怔,他沒有想到第一炮就啞火……

周圍的炮兵們也是無言,第一炮就啞了,好丟人啊!

開花彈,本就逆天,技術不成熟很正常,大明的軍匠們能搞出來就不錯了,以後軍工上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轟隆隆……”

炮陣中,龍騰軍炮兵不斷發射炮彈,火炮聲音震耳欲聾,濃煙密布。

大顆大顆沉重的鐵彈呼嘯而出,飛向冒死衝來的正白旗漢軍。

各炮的炮手在拚命的打炮,發射後立時用打濕的棉布木棍清刷炮膛冷卻,再繼續裝填炮彈。

這時,忽聽明軍陣地又一聲不同炮響,炮彈轟隆而來,李之源看著天空飛來的黑點,嚇了一哆嗦,急忙趴在馬背上……

“轟隆隆……”

一聲砸地的悶響,激起好大片泥土,第二顆開花彈終於炸響……

漢軍陣中瞬間血雨飛濺,十幾個人飛起又落下,剛剛還是一個大活人,落下後直接變得七零八落的,內肚大腸都濺了一地……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飛濺的碎木片,瞬間洞穿幾個漢軍的身軀,將他們炸成碎肉,周圍慘叫連連,還有十個人斷胳膊斷腿。

周邊沒有被波及的漢軍嚇的半死,可片刻後,他們在李之源的指揮下,推著盾車又開始緩緩前進……

李之源原本乃是大明遊擊將軍,大淩河之戰投降建奴,經過多場對明軍的勝利,如今已經升為漢軍正白旗固山額真。

這些漢奸在大明一擊即潰,幾乎個個都是逃跑將軍,但在建奴卻個個勇猛無比。

在明末清初的戰場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戰鬥力孱弱的明軍,一旦投降清軍,戰鬥力就會迅速變強。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寧鐵騎,在東北大地上與八旗軍反複拉鋸。

由於滿洲八旗出色的野戰能力,明軍往往隻能被動地蜷縮於堅城之後,依賴紅衣大炮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這樣的情形很容易讓人得出明軍戰鬥力不及清軍的結論。

然而奇怪的是,在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投降清軍以後,明軍戰鬥力卻直線飆升。

不僅將李自成追殺得窮途末路,而且徑直打過江南,消滅了南明朝廷。

前後鮮明的對比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明軍投降當了走狗之後,反而脫胎換骨了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對明朝末期的軍事力量做一個簡單分析。

在人數上,明軍雖然遠勝過建奴,但其構成卻五花八門,自然在戰鬥力上也就良莠不齊。

一般而言,明末作戰能力最強的軍隊公認為吳三桂麾下的關寧鐵騎,其次是孫傳庭手下的秦兵和盧象升手下的天雄兵。

至於後期堅持反清複明的鄭成功軍隊,則主要活躍於海上,其陸上實力不見得強到哪裡。

明軍作戰不及建奴主要表現在遼東戰場上,當實力最為雄厚的關寧鐵騎也占不到八旗兵一點便宜時,其餘明軍更加不值一提。

在人們的臆想當中,大明應該是裝備精良、糧餉充足的一方,而清軍則應該是剛剛走出白山黑水,並且手持落後武器的野蠻之輩。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建奴的裝備、給養、後勤遠非明朝可比,而且早期的建奴極其善於學習他人所長,這在他們的裝備演進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由於不擅野戰,明軍開始大規模地列裝火器,起初這給建奴帶來很大殺傷,甚至努爾哈赤本人,也在攻寧遠城時遭明軍炮擊而重傷。

不過很快建奴就掌握了火器的精髓,他們不僅在俘獲的明軍火銃和大炮中優中選優,而且高薪聘請葡萄牙人與荷蘭人充當教官。

如此一來,明清之間的火力對比逐漸拉平。後期並大有反轉之勢,明朝更加難以守住本就岌岌可危的防線。

當吳三桂投降建奴以後,這支昔日被朝廷寄以厚望的力量,卻轉身充當起了八旗軍的先鋒。

他們開始從北到南全麵平定殘存的明軍,由於本就是大明帝國軍事實力最強的部隊,所以投降後的關寧鐵騎在消滅起義軍和南明朝廷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到了後期滿洲八旗軍幾乎很少出現在正麵戰場上,反而是投降後的明軍與未投降的明軍之間生死相搏。

作戰對手不同是決定戰場表現不同的主要原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後勤、待遇等其他方麵的因素。

明末之時,朝廷日益腐敗,各級官吏中飽私囊,邊軍將領克扣糧餉。

即使是國家最為依仗的關寧軍,拖欠半年餉銀也是常有之事,其他明軍更不在話下。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上至將領下至士兵,很難拿出百分百的熱情去賣命。

而投降之後卻是加官進爵、餉銀充足,這批漢奸隊殘害起同胞來也就倍加拚命。

針對手握權力的所有漢人官員,幾乎都有家人或質子被建奴扣押。

一旦投降或失利,家人就可能被殺被貶為奴隸,或被流放寧古塔。

比如大名鼎鼎的吳應熊,在吳三桂起義後就被絞殺。

為了家人的性命,無論是武官還是文官,不得不拚死賣命,最終隻能拚死和起義軍對戰。

這一招相當於連坐法,個人投降家人倒黴,

雖然明末明軍紀律差,但絕大多數軍隊還能保持,不會搶掠太誇張。

建奴就不同了,他們認為這是征服,所以攻下城池後,可以肆意燒殺搶掠,建奴每一個人都能發財,這在建奴政權前後一以貫之。

這一點也在激勵著普通小兵,當時也沒有什麼民族國家的概念。

所以投降的明軍看到隻要勇猛一些,就能發泄獸欲,發家致富,所以戰鬥力自然就飆升了。

在明軍之中,親戚關係盤根錯節,即便犯點錯、戰鬥時稍微退卻什麼的,也沒什麼關係,領導是自己人,好說話,至少不會輕易被砍頭。

但投降建奴之後,找了個“主子”,就一點也不好說話了,打仗不向前衝,或犯一點小錯,都可能被拉出來做榜樣砍頭。

因為投降的明軍隻是奴才,相反,如果滿洲兵犯錯,卻很難被砍頭,執行軍紀。

閒話一句,有人說清軍軍紀嚴明,但後來滿洲將軍打了敗仗,為何不見執行軍紀?而隻對漢軍嚴格軍紀!

實際上,建奴軍紀是嚴明一些,但還沒到讓投降明軍脫胎換骨的地步,關鍵就在於明軍找了個“主子”,自降身份做奴才了,所以不敢和清軍耍橫,隻能按建奴說的做,否則隻有死路一條。

在明末清初之際,明軍自我催眠,主動認為清軍不可戰勝,就如同清末滿洲統治者認為不可戰勝西方人一樣。

在這種催眠下,投降漢軍每次打仗都比較勇猛,將明軍搞的精疲力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