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馬科戰死(2 / 2)

皇太極大怒,傳旨黃土嶺的建奴,一定要守住後續陣地,並伺機奪回第一道防線。

皇太極正在憤怒時,一個大好消息,傳入他的耳內。

大清鐵騎,已經擊潰了明總兵馬科部,戰事出人意料的順利。

再想想在己方銃炮打擊下,狼狽不堪的明總兵馬科部,皇太極忽然若有所思。

看來明軍沒有自己想象的強大,能打的部隊,就那麼幾支。

而且以前不堪的軍隊,在自己銃炮與鐵騎分擊或配合下,似乎比以前更不堪弱小了。

他眼中射出寒光,待摸清明軍總體戰力,各部間實力比後,這鬆錦各地,還是任由自己大清勇士馳騁。

……

“殺虜……”

隨著明軍呐喊聲,大量的刀盾兵從戰車後湧出,從各處寨牆缺口處爬入,攻入建奴的主牆之內。

“明軍攻入了?”

主嶺上,拜音圖等人雙拳緊握,己方視若金湯的防線,就這麼被楊國柱的軍隊強攻而入了?

楊國柱臉上露出微笑,在千裡鏡中,己方的軍隊,正源源不斷湧入寨牆之內,到處是撕殺與呐喊聲音。

“楊帥的大軍,攻入山嶺了?”

消息傳開,中軍大陣中,歡呼一片。

此時各部消息,依哨騎回報,似乎各翼明軍,都在與敵接戰。

其中吳三桂部離中軍大陣最近,守護攻山明軍的西北側。

那邊離乳峰山不遠,山勢起伏,多丘陵山嶺,結以車營,以戰車守護,牢牢擋住一波波建奴的攻擊,還不時率騎兵出擊,頗有斬獲。

山西總兵賀人龍部,攻打黃土嶺的左側。起先與楊國柱部一樣,在建奴紅夷大炮轟擊下損傷不少,不過動用土車後,冒著炮火,很快逼近他們山腳之下。

該處山嶺較為險峻,雖然該地段寨牆,建奴守護的兵力較少,不過攻打還是頗為吃力。

隻是右側楊國柱部已經攻入,料想左側的賀人龍部,也可以很快攻入。

中軍大陣的東南麵幾裡,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和劉兆基,二鎮合計軍隊一萬餘。

雖然聞報有大股建奴向他們逼去,不過二鎮都有大量戰車火炮,二將又飽經戰陣,料想可以擋住。

鬆山堡西麵的馬科和王廷臣部最新消息,似乎有建奴騎兵從西麵向他們逼來。

便是二人野戰討不了好處,料想堅守陣地,也沒有問題。

“除了先前清軍紅夷大炮的轟擊,這場戰事,總體還是順利的!”

然不久後,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各官將瞠目結舌。

山海關前屯總兵的車營,經曆一番苦戰,最終被清騎攻破了!

隨後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讓人目不暇接,反應不過來。

半天時間內,馬科幾個車營全線潰敗,中軍被圍,吳三桂救援再次姍姍來遲。

楊國柱等人腦子還沒轉過來,一個更驚人的消息傳來,正兵營潰敗,山海關總兵馬科戰死。

這個消息太驚人了……

相比中軍各官各將,楊國柱是得知戰場情報最詳細的人,隻不過馬科的情況太讓人意外了。

往往夜不收才將最新戰場情報彙報過來,新的一波戰情又發生變化,每波戰情都大不相同,其軍中連續緊密的潰敗,也讓人不敢相信。

楊國柱難以置信,馬科王廷臣會敗得這麼快,這麼慘?

他知道馬科雖然驕狂,但部下還是有戰鬥力的,怎麼可能如此之快就讓建奴騎兵給衝破?那麼多戰車與佛郎機炮,都是吃素的?

而且,吳三桂就在不遠,雙方兵馬都不少,相互間配合救援,就更不容易敗了,怎麼可能如此?

他隻讓夜不收詳細再探,結果最新的消息,山海關總兵馬科確實是戰死了。

其部下家丁儘墨,正兵營大部,各車營大部仍在,彙同那些挖掘壕溝的民夫們,形成浩蕩的潰兵浪潮,在建奴驅趕下潰敗……

鬆錦之戰,才剛剛開始,己方就戰死一個總兵?這讓他們,如何向聖上交待,向殷殷期盼的朝野上下交待?

眾人向東南方向看去,透過丘陵矮嶺,隱隱聽到哭叫聲傳來。就見原野上,密密的小黑點,那是無數的潰逃人馬,漫山遍野的,數也數不清楚。

朱慈烺接到情報後,深深呼出一口氣,自己高估明軍的戰鬥力,如這樣的家丁製打仗,已經遠遠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

畢竟因自己穿越的緣故,建奴比曆史上作出很大的改變,普通明軍與之對陣,已經毫無優勢。

曆史上鬆山之戰前期打得有聲有色,其實也有建奴較少的緣故,一、二十萬大軍,打四、五萬清軍,雖然取得小利,但總體僵持不下。

不過在皇太極舉國支援,雙方兵力相等後,鬆杏聯係很快被截斷,明軍大敗。

眼下明軍總體實力沒有增加多少,而建奴更有了強悍的火器,就算八旗損傷不少,這實力對比也不好說,畢竟建奴牢牢控製住乳峰山,

這次潰敗,也是因為幾個車營先敗的緣故,那些兵油手中有強大的裝備與火力,仍然一觸便潰。

正是他們潰敗連累到後麵的正兵營,馬科和王廷臣兩部其實還是有些戰力。

雖然本人對馬科沒有好感,不過對其力戰殉國,還是很滿意的。

軍痞兵油要不得,家丁要不得,朱慈烺更堅定了這樣的想法。

當務之急,是先護住楊國柱的側翼,不讓潰兵與緊隨而來的建奴騎兵,影響到楊國柱等人的石門山戰事。

黃土嶺不能放棄,而且需要緊打,必須將黃土嶺快速攻克。

這樣才不會影響到明軍總體的戰略布局,也才能將因薊鎮兵潰敗,馬科戰死的不利影響,壓低到最小。

不過沒有提到前線的吳三桂部,顯然對其戰力,還是有信心的。

此時黃土嶺的戰鬥仍然進行,吳三桂軍陣不亂,他和劉兆基率領麾下正在和建奴大戰,果然曆史聞名人物,就是有自己獨到之處。

飽經沙場的大將就是不同,雖驚不亂,很快作出合理快速的反應布置,不然吳三桂的關寧軍肯定遭到潰兵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