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繼續犁地(2 / 2)

第二日,天剛蒙蒙亮。一千全副武裝的士兵皆已吃飽喝足、整裝待發。

新加入的盟軍經過昨晚和今早的全肉食待遇,也終於恢複了一點精氣神兒。

他們手裡有人拿著韃子的彎刀、也有人拿著不知何處搜尋來的長矛。

甚至還有人扛著一把糞叉,凡是一切可以當做武器的鐵器,大都可以看到。

流浪可能會死,或者餓死或者凍死或者被明軍打死。

跟著這支明軍,可能會死,但更可能拿到賞銀、吃到美味的肉食,更可能得到之前所不能得到的一切。

當然,能有如此這般覺悟的仍然是少數人,即使沒有覺悟之人,為了活命和吃食,他們也隻能跟著明軍混……

“打開城門!”

盧象桐一聲令下,城門被兵士們打開,不想加入盟軍的漢民也扛著行李衝出城……

“放火燒城!”

盧象桐再次下令,他對這幫新晉的流民沒什麼喜惡,就如同建虜對大明中的闖軍一樣。

一隊兵士扛著薪柴向城中四散開來,不多時城中數個方向便冒起濃煙。

乾冷的風也是火勢最強的助燃劑,可以想見,數個時辰之後,這裡的一切都將化為灰燼。

能殺的殺光,能搶的搶光,能燒的燒光……

在朱慈烺看來,評價一個民族最簡單的方式,便是看他是代表著進步還是倒退。

無論先前的闖賊,還是如今的建虜,這些家夥除了破壞之外,一無是處,他們沒有創造任何價值。

不要相信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不過是一夥土匪耳。

更不要相信什麼滿漢一家親,如果你不想做奴才的話,不想被屠殺的話,隻有反抗一條路。

這裡是建奴大後方,他們留給建奴的將是一副爛攤子,你若有本事,你就把城建起來!

看著城中濃煙滾滾,盧象桐大喝一聲:

“勇士們,向下一個地方出發……”

“燒光!殺光!搶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盧象桐話音未落,就被麾下如山的吼聲打斷……

……

這麼瘋狂的隊伍並非隻有一支,天雄軍另外九支隊伍和他們一樣,一直在不停屠殺建奴後方散在城外的建奴和他們的族人……

在感覺兵源不足時,盧象升又派人去朝鮮調集五萬人進入建奴後方獵殺。

這些年一直被建奴騎在脖子上拉屎,絕大部分朝鮮人都痛恨建奴。

打建奴八旗和正規軍他們不行,可是對普通人動手,他們完全不懼。

遇到建奴平民時,這群朝鮮人,如同黃鼠狼看到小母雞似的興奮……

濟爾哈朗率兵鎮守蓋州,現在已經被明軍圍困,代善率領幾乎被打殘的兩紅旗鎮守盛京。

在得到前線失敗的戰報後,他急忙又派五千人去大淩河接應,此時盛京兵力已經不足。

所以聽到有明軍進入後方殺人放火時,他擔心中明軍調虎離山之計,為了保住盛京根本不敢出兵。

這樣以來,天雄軍和朝鮮兵在建奴後方就可以肆無忌憚屠殺建奴。

他們不會攻擊大的城池,但城外建奴卻難逃厄運,隻要被找到基本上全部屠儘。

當然,一些隻有幾百人防守的小城堡,天雄軍肯定會儘量破城,把城裡建奴全部乾掉……

……

大淩河城

“轟隆隆……”

大淩河城炮聲轟鳴,濃煙滾滾……

朱成功和黃蜚率領近百艘戰船,從水麵對大淩河城展開猛烈炮轟,大淩河城牆很快被轟塌多處。

雖然進入大淩河的都是小型戰船,但每艘戰船上至少也有十幾門火炮,其中還有一些發射開花彈的火炮。

近千門火炮對著大淩河城進行一輪又一輪猛烈炮轟,這是建奴首次麵對如此猛烈的炮擊,給防守大淩河城的建奴造成極大傷亡……

城頭上防守的建奴剛開幾炮,立即被明軍水師火炮覆蓋,城頭上建奴基本都被轟死。

城裡躲無可躲藏無可藏,很多建奴雙手抱著腦袋在城裡亂跑,想要尋找一個避難所。

可明軍戰船上有很多火炮發射開花彈,無論建奴躲到哪裡,總有開花彈時不時在他們躲避的地方爆炸……

曆史上大淩河之戰,皇太極圍點打援,明軍皆以慘敗收場,今日麵對明軍近千門火炮的轟炸,建奴好不還手之力。

淩河是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曹魏征討烏桓、前燕入主中、隋唐平定高麗,均以大淩河穀為行軍主道。

後金想要南進,必須要清除橫在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大淩河城。

明軍若要鞏固遼東,也必須在這裡修築防線,加固此城。

總之,這座城關乎後金的興衰,關乎明朝存亡。這就注定,大淩河之戰非常殘酷。

在此之前,圍繞著這座城的爭鬥就開始了。確切地說,從袁崇煥執掌遼東兵權之後開始的。

袁崇煥要加固,皇太極不讓,前者建,後者拆,反反複複兩次。

崇禎四年八月六日,後金5萬大軍兵臨大淩河城下,大淩河之戰正式打響。

由後金皇太極率領的五萬軍隊進攻明朝遼西大淩河城的戰爭。

大淩河城曾被金兵多次摧毀,城池並不完整,城牆也不太堅固,正在加固之中。

不幸的是,明軍還沒有加固好,後金軍便兵臨城下。

祖大壽無奈,隻好下令明軍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皇太極這次攻城有備而來,打算圍困明軍,這是祖大壽始料未及的。

之前,皇太極攻城都是硬攻,不計代價。

就像孫子兵法上說的,如果進攻方死了三分之一士兵還沒有攻下,士氣低落,攻城基本沒戲了。

皇太極圍城不是簡單的圍,而是圍著城池四道壕溝,更要命的是,後金軍還繞著城池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大淩河城死死圍住,明軍想突圍比登天都難。

這一招太狠了,對明軍士氣是沉重打擊。

祖大壽做夢也沒有想到皇太極會出此狠招,一看就亂了方寸。

如果城中糧草充足,守上幾個月沒有問題,如果這樣完全可以等待援兵到來,扭轉戰局。

要命的是,明軍倉促而來,城中糧草隻能維持不到十天,沒有多久,城中就斷糧了。

軍中有糧,心中不慌,沒有了糧食,軍心浮動。

這一來明軍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靠援兵到來,二是投降皇太極;否則的話,死路一條。

等待援兵不現實,因為路途遙遠,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抽不出太多兵。

援兵來得少的話,隻會被皇太極一口口吃掉,來多的話,不可能。

結果真的如此,從八月十六開始,明軍來了三撥添油的援兵。

第一次是2000鬆山守軍;第二次是6000錦州兵;第三次還是數千錦州兵。

他們對數萬後金軍來說,簡直不在話下,三次援救都沒有成功,被對方打得損兵折將,幾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