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進入鳳陽(2 / 2)

路上和田地裡農忙的百姓很多,看到有軍隊到來,不少人都停下手中活看向護國軍將士。

朱慈烺也很奇怪,光州應該沒有如此多人口,為何此時人流明顯比以前增多。

“嶽洋,去打聽一下,為何光州人口增多如此明顯,注意口氣!”

“遵旨!”

嶽洋領旨,立即向一個人多的地方走去,胡寶見狀急忙笑道:

“皇爺,奴婢和嶽大人一起去?”

朱慈烺微笑點點頭:

“去吧!”

“謝皇爺!”

胡寶聞言立即露出笑容,急忙屁顛屁顛追上嶽洋……

彆看一個是錦衣衛高官,一個是乾清宮小太監,可嶽洋和胡寶關係很好,可能是曾經一起扛過ak47共同抗敵的原因……

半柱香時間,嶽洋和胡寶回來,嶽洋拱手回稟:

“皇爺,此地距離鳳陽府六安州不遠,因為鳳陽府還未土改,很多沒有土地的百姓,為了吃口飯,他們來河南幫助收割小麥和插秧……”

河南在分土地後,一家人至少三十畝田地,肯定是夠吃了,有人免費幫忙隻為一頓飯,河南百姓應該不會拒絕。

“這樣也好,至少他們暫時不會餓死……”

到了這裡,朱慈烺輕易不會單獨外出,因為前麵不遠即是鳳陽府轄區,不能排除有人為了土地暗殺他。

雖然朱慈烺不怕,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可不想還未好好享受就出現意外,至少要把男兒身先破了……

一夜無話,第二日繼續南下,天黑之前進入六安州境內,朱慈烺四下觀望,頓時眉頭就皺起來。

一河之隔,完全兩個世界,本該一片繁忙景象的六安州,此時卻是一片荒蕪……

土地幾乎都是裸露的,田地裡看不到幾顆小麥,時不時能看到流民越境進入河南地界。

儘管很不爽,身為大明皇帝,朱慈烺不可能在六安州住下開始土改。

在六安州住一夜,第二日一早,大軍開始繼續前行,兩日後大軍距離鳳陽還有十幾裡。

在鳳陽城十裡外,旌旗飄展,人山人海,數百名名官員和大量士紳百姓們在此迎駕。

為首之人是戶部右侍郎兼右都禦史、巡撫鳳陽兼理海防馬士英、鳳陽守備太監王裕民、鳳陽總兵官楊禦蕃,還有十府巡撫張國維……

在他們幾人身後,則是南直隸附近各府各州官員……

崇禎七年時,流寇橫行中原,為了穩定以南京為中心的大後方,保證漕運暢通與軍需物資供應。

崇禎任命張國維為右僉都禦史兼十府巡撫。

這十府是大明最為富庶的地區,也是大明的龍興之地,更是大明軍用物資與兵員的主要供應地。

張國維臨危受命,駐節蘇州,上任後事事親為,巡視農田,狠抓水利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張國維對平亂的事情十分上心,經常親自勸說江南的富戶巨商,勳戚豪門,讓他們支助錢糧物資。

在嚴防截堵下,張獻忠等流寇在安慶沒討到任何好處,隻能灰溜溜的駐紮在桐城。

參將潘可大追到桐城擊潰了流寇,流寇從桐城向周邊逃竄。

逃跑途中又被廬州、鳳陽兩地的軍隊阻攔,流寇被迫又逃回了桐城。

在桐城周圍劫掠,史可法與潘可大率軍圍剿,流寇敗走廬江,史可法與左良玉又在楓香驛將之擊敗。

聽說廬州被圍,史可法張國維又連忙坐鎮廬州,指揮防禦。

後聞拓先齡北上偷襲宿州,張獻忠又撤兵過江了……

當然,此事已經過去幾年,現在張獻忠他們早就死翹翹,張國維被朱慈烺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

後來李定國,高一功,劉國能又分彆在江南混的風生水起,讓張國維無能為力。

好在神武皇帝最近招降了劉國能和高一功,李定國也撤到台州。

張國維終於可以安心了,得知神武皇帝南下第一站可能是鳳陽後,他立即拍馬趕過來迎接聖駕……

看到神武皇帝來到,他們急忙跪下拜見:

“臣,南京兵部尚書張國維,拜見聖上!”

“臣,鳳陽巡撫馬士英,拜見陛下!”

…………

神武皇帝朱慈烺已經在馬車上換上龍袍,看到一眾官員拜見,他一揮手:

“免禮平身!”

“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

見禮完畢,他們紛紛看向護國軍將士,都感覺眼前軍隊絕對是一支勁旅。

軍士們軍容整肅,隊列齊整,昂首挺胸站如鬆,一個彎腰哈背的都沒有。

更讓人震驚的是,上萬人竟無一絲喧鬨之聲,顯然是軍紀嚴眀之師。

“果然都是精銳之兵,怪不得能輕鬆平定建奴和韃子……”

張國維和馬士英等人不禁有些動容了。

不過朱慈烺並未給他們好臉色……

張國維雖然是曆史上正直、廉潔、以身殉國的大忠臣。

但他們現在代表的是江南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尊敬歸尊敬,治國歸治國,二者一碼歸一碼。

不可因私廢公,若是張國維和馬士英敢給他使絆子,朱慈烺不介意先除掉他們。

眾人在寒喧了一番之後,便陪駕進入了鳳陽城。

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全國調集了數萬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

以南京城為藍本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也按照京師的規製。

中都建有宮闕、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兵馬指揮司分司等衙門……

還有萬歲山、社稷、太廟、欽天監等,連承天門、午門、玄武門、東華門什麼的都有,幾乎就是按照京師建造的。

後來造了一半就停工了,停建中都後,中都沒有當做京師,被定為大明陪都。

朱元璋要求皇子宗室每年要到鳳陽曆練、練兵。

從南京到鳳陽的三百多裡路程,至少三分之一要步行,不準騎乘。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北京距鳳陽遙遠,就不再像洪武年間那樣經常派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這裡的宮殿也逐漸荒廢。

崇禎八年的一場災難,更是讓中都鳳陽毀於一旦,各種建築遭到了流寇毀滅性的燒毀,隻有幾座宮殿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