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明朝大太監(2 / 2)

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

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統七年,太皇太後死,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

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

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

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

結果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錘殺。

這就是明朝曆史上土木堡之變,也是大明皇帝中唯一軟蛋,王振成為明朝曆史上最壞的太監。

王承恩是曹化淳的親信,累官司禮秉筆太監。

後來曹化淳因年老離宮養老去了,留下王承恩輔佐崇禎皇帝。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陪伴在崇禎皇帝身邊的僅有王承恩一人。

原本崇禎皇帝是要王承恩逃命去,但是王承恩不肯離開。

當時崇禎皇帝先吊死在煤山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

而王承恩隨後也吊死在旁邊的海棠樹上,死後也要侍奉崇禎皇帝。

與劉瑾、魏忠賢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輝得多。

在一個朝代即將覆亡、幾十萬人“解甲”的時候能夠護佑君主,不畏強敵。

王承恩表現出強烈的忠貞性格,於是他的死充滿了悲壯的意義。

馮保於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初年掌管東廠兼理禦馬監。

萬曆皇帝即位,曆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複蘇局麵。

張居正固然有大才,但之所以能被委任內閣首輔,施展政治報負,是因為有馮保的全力支持。

但是,馮保貪財好貨,廣收賄賂,張居正也曾送給他不少寶物。

馮保後來又花費巨款,給自己建造了生祠。

張居正寫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對他歌頌不已。

雖然馮保驕橫,即使皇帝有所賞罰,馮保不開口,誰也不敢執行。

但馮保也常常做一些識大體的事。

如內閣產白蓮花、翰林院有雙白燕,張居正弄來給皇帝賞玩。

馮保派人對張居正說道:

“皇帝年幼,不應該用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使皇帝貪玩。”

又能約束其子弟,使他們不敢胡作非為。京中百姓也覺得馮保此人不錯。

但是在張居正死後,馮保缺乏政治上的盟友,後因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而被放逐南京,並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

汪直是大藤峽叛亂中瑤民後代,成化三年,以幼童身份被俘進宮。

最初在昭德宮侍奉萬貴妃,後升任禦馬監太監。

成化十二年,有黑眚出現在宮中,妖人李子龍用巫術勾結太監韋舍私自進入大內,事發後被誅殺。

明憲宗心中很討厭這件事,急於想了解外麵的事情。

汪直為人狡猾聰明,明憲宗於是令他改換服裝,帶一兩名校尉秘密出去偵察。

人們都不知道,隻有都禦史王越與他相交甚歡。

汪直將所見所聞,全部報告明憲宗,明憲宗大悅。

成化十三年,明憲宗建立西廠,由汪直統領,欽定校尉人數多於東廠一倍。

後來汪直借明憲宗的寵信和西廠的權勢,大力打壓異己。

成化十三年,汪直偏信遼東巡撫陳鉞言,下兵部侍郎馬文升於錦衣衛獄,後謫戍重慶,至此汪直威勢傾天下。

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

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魏忠賢,少時家境貧窮,混跡於街頭,不識字,但卻懂得射箭與騎馬,喜歡賭博,迷戀酒色。

魏忠賢經常和一群惡少年賭博,有次,他賭博大輸後感到很苦惱,便恨而自宮,改姓名叫李進忠。

因早與宮中太監熟識通融,謠傳因此未淨全身,仍有一粒睾丸。

後來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賜名為魏忠賢。

魏忠賢自萬曆年間被選入宮,隸屬於太監孫暹,靠巴結他進入了甲字庫。

他又請求做皇長孫的母親王才人的典膳,巴結上了魏朝。

魏朝多次向王安稱讚魏忠賢,王安也就善待他。

長孫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這就是所謂的對食關係。

到魏忠賢進宮後,客氏又與他勾通,於是冷遇魏朝而喜愛魏忠賢,兩人結成了很深的關係。

後來魏忠賢聯合對食客氏先是除掉王安,掌握宮廷權力。

又不斷利用對皇帝的影響力,擴大自己的在外的影響力。

後來“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發生,整個朝廷如同在打官司。

因為魏忠賢黨羽與東林黨相對抗,於是眾人便把魏忠賢黨視為邪黨。

直至後來魏忠賢一手遮天,被稱之為“九千九百歲”。

但是盛極必衰,在崇禎皇帝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

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

更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於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

永樂二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永樂三年到永樂三十三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

永三十三年,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塚。

鄭和更是成為古今名氣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太監,尤其是在今天,當年鄭和所走的海路,更加重要無比。

可是不管太監擁有多大權勢,他們始終是皇家家奴,沒有皇權加持,他們什麼都不是。

無論是如日中天的劉謹,還是後來九千歲魏忠賢。

隻要皇帝想讓他們倒台,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一個小小的鳳陽守備太監,儘管在鳳陽一手遮天,但在朱慈烺麵前和螻蟻沒有任何區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