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送火神爺(1 / 1)

“咯咯噠,咯咯噠。”姥姥聽到母雞的叫聲,從雞窩裡檢出個帶血絲的雞蛋,嘴裡高興地說:“今年打春早,雞下蛋也早,這才初七就下蛋了。”說著從屋裡抓了把穀秕子,扔到下蛋的母雞旁。一群雞馬上圍過來,在地上搶食吃。 初七送火神,吃過午飯姥爺就給兄妹仨紮火把,一米多長的木棍上頭綁著大豆秸稈和麥秸,哥哥還找出兩個小炮仗塞在裡麵。 姥姥讓媽媽和壯麵包餃子,悠悠問姥姥:“姥姥,啥是壯麵啊?” “麥子、豆子(黃豆)、高粱各一份三摻,高粱用開水燙一滾去澀,這樣磨出來的麵勁道,擀麵條和餃子皮不裂,過年專門磨的。”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高手在民間。悠悠覺得自己真相了,其實就是在麥子少的情況下儘量的吃好點。 悠悠趁姥姥和媽媽不注意,偷偷的從空間裡拿出一袋一公斤的餃子麵粉,倒入盛壯麵的麵甕裡,拿了個擀麵杖攪拌著摻和。 被姥姥看見了,趕緊的過來阻止:“小祖宗,這是吃的東西可不能玩。” 餃子餡還是年前調好剩下的,今年年前打春(立春),年後回溫快,再放怕有味(變質)了,姥姥讓今天包完,初十石頭生就不吃了。 悠悠又偷偷的往餃子餡裡加了些精製調和油,彆的油怕姥姥聞出異味來。嚇死寶寶了,為了你們吃點好的寶寶容易嗎! 晚上吃餃子,悠悠吃著加了料的餃子心裡美滋滋的,嘴裡哼哼著:“咱們的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真呀嗎真高興。” 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姥姥拍了下悠悠的頭:“看你那饞形,不過今天的餃子還真好吃。”悠悠聽得暗搓搓的笑,終於能幫到家裡了。 天剛黑,爸媽就領著兄妹仨去送火神爺。韓屯村北靠黃河,出村有東麵和南麵兩條道路。這兩條路上遠遠近近的亮著幾十個火把,猶如一條長長的火龍。 不時地有“劈啪”的炮仗聲響起,引起孩子們的一陣陣尖叫。 各家的火把大小不一,燃燒的時間長短不同,快燒完的幾個放在一起,就形成個小火堆,人們圍著火堆取暖,最遠的火堆離村子有一裡地(半公裡)。 在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這也是農村群眾娛樂的一種方式,沒有因封建迷信活動被製止。 過了初七,年味就淡了。姥姥和爸媽商量著壘個豬圈喂豬,說迪迪大了,能離人了,悠悠能領著弟弟玩,姥姥有時間去割豬草。 從大人的談論中,悠悠知道了,這個年代喂豬不隻是能賣錢,還能攢糞換工分,可以多分點糧食,孩子們長大了吃的也多了。 悠悠拍著胸脯打保證:“我長大了,保證看好弟弟。” 迪迪也學著拍胸脯:“我也長大了,保證跟著姐姐。” 小樣,你那是保證跟著吃零食好吧。 悠悠想到過年吃過的味道鮮美的豬肉,就問:“姥姥,咱家喂幾頭豬?” “還喂幾個,一個養大也不容易。老話說的好:窮人不讀書,窮人不喂豬。豬也得吃飽吃好了才長膘,不喂到120斤食品站裡不收。” “姥姥,咱們喂倆豬吧,我和弟弟也去割豬草,喂大了咱過年下也殺豬。”悠悠想著東北的殺豬菜,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小祖宗,你還去割豬草,籃子都挎不起來。你能看好弟弟就是幫姥姥大忙了。” 昊昊發言了:“姥姥,我放了學能去割豬草,咱就喂倆吧,殺了豬姥爺多吃點肉身體就好了。” 迪迪聽見吃肉就興奮:“殺豬吃肉,殺豬吃肉。” “中,咱就喂倆豬,讓俺昊昊孝順姥爺。”看著姥爺欣慰的笑臉,姥姥一錘定音。 悠悠內心獨白:您老喂多少我都能給養大了。 爸爸的好人緣那不是吹的,上午說了要蓋豬圈,下午就來了十幾個主動幫忙的壯勞力,半下午的功夫豬圈就壘好了。豬圈蓋在羊圈的南麵,離住房較遠,這樣比較乾淨衛生。 晚上,悠悠纏著姥姥打聽喂豬的有關事情。原來這個時期國家鼓勵農民養豬,不過養大後隻能交給國家。 其他的家畜也是隨便養,根本不像穿越中描寫的那樣,限製農民養家畜的數量。 現在人剛能吃飽,哪有糧食喂豬,光靠豬草和麩子秕子,有的一年都長不到120斤,好多人家喂不起。 難怪後世的人懷念七十年代的肉味道好,一年長成的和一季度長成的能在一個檔次上,可一年都養不成也太令人無語了。 國家收購毛豬按重量劃等級,200斤以上的是一等甲(特級),每斤0.38元,一等甲三毛八就是這樣來的。 160斤以上是一等,每斤0.36元。140斤以上是二等,每斤0.34元,120斤以上是三等,每斤0.32元。 不足120斤夠不著等級,國家不收。豬肉國家供應價每斤五毛二,價格也低,但是隻供應有非農業戶口的城鎮人員,不過是限量供應,每人一個月三兩肉票。 個彆人家在婚喪嫁娶的大事上,也有自己殺豬的,剩下的肉可以在集市上賣,每斤一塊錢左右。 晚上悠悠躺在被窩裡,用意念上網搜索養豬的科技知識,一會就困得睜不開眼睛。這小身板真不給力,幼小的身體也傷不起。 “領導,您請休息,我來製定養殖方案。”狂暈,咋把智腦給忘了。 “親,我家智腦最棒了,要符合這裡實際情況的。”悠悠說完,撒丫子找周公去了。 正月初十一大早,姥姥就去村裡韓道法家抓小豬秧(豬仔)。他家的母豬年前一窩生了9個,已經40多天了,今天趁著石頭過生抓豬,圖個吉利結實好養活。悠悠看弟弟還沒睡醒,趕緊的跟著姥姥溜號。 韓道法家寬敞的院子裡站滿了人,大家都是來抓豬秧的。悠悠發現,村子裡的人家宅基都很大,起碼在半畝以上。 韓道法媳婦在豬圈裡按著來人的要求,抓住豬仔放到他們帶來的籃子裡。 她站起來一挺身,媽啊,真高,最少一米八以上,怪不得外號叫“大一號”。 有人和她開玩笑:“大一號,給我抓那個大的,隨你長大快。” “大一號”隨口接道:“隨我你養得起嗎?” “哈哈哈!”人們哄堂大笑。 “還真是的,也就道法本事大,能養的活你們娘幾個。” 韓道法家的五個閨女都隨了她們娘,個子比一般的孩子高出一頭,大閨女景芝才14歲就長到了一米七高。 姥姥挎著兩個豬秧往回走,路上給悠悠講著“大一號”的來曆。 韓道法從小聰明能乾,不僅是獨子,還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他爹韓玉民兄弟三個,就韓道法一個男孩,村裡人都說他是一門擔三家。 家裡過的比較好,但就是個子矮點不足一米六,大家都說他心眼子多墜的不長了。 他媳婦娘家人個子都大,飯量也大。五八年自然災害餓的受不了,家裡人就給才十五歲的她找婆家。 韓道法家貪圖她個子高,期望生下的後代個子高點,用兩鬥(一鬥等於30市斤)高粱作彩禮娶了她。 倒是如了願,十年生了五個閨女都是大高個,村裡人戲稱“大一號”。可是飯量比小子都大,十來歲的孩子一頓飯能吃四個乾糧。性格也和她們娘一樣開朗爽快,最後終於生了個兒子卻隨了爹,聰明伶俐就是不開個。 夫妻倆為了孩子能吃飽飯,夏天發豆芽,冬天磨豆腐,豆腐渣喂豬,除老母豬外每年還養兩頭肥豬,一年到頭不識閒。 也幸虧他媳婦個大力足,幫他拉了一多半的套。三個十多歲的閨女比男孩子都能乾,裡裡外外的幫著爹娘忙和,一家人整天樂嗬嗬的忙碌著。 韓道法的母親去世較早,可是兩家大伯大娘,都六十多歲,無兒無女,也能幫他們好多忙,起碼把他家的針線活都包了。 “大一號”也是個大氣人,不光幫著幾位老人乾重活,有口好吃另樣的,自己孩子不吃也得給老人嘗個鮮,三家人好像一家人。 大夥都說道法這二鬥高粱花的值,“大一號”是聽見一回笑罵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