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輔導課(2 / 2)

特彆是上了初中的孩子,誌遠把物理課中電流的知識,融彙到收音機的線路中,給他們講了個透徹。

見孩子們跟著誌遠他們學到了本領,大夥都激動的不行。以前到了七歲還不讓孩子上學,今年剛滿六歲的孩子,都爭著往學校裡送,盼著孩子在學校多學些本領。

相比較於韓屯,石廟村做的有些離譜。開學以後,他們村在韓屯上四年級的孩子,輟學的很多。

由於分組,加上國家征收的愛國糧少了,工分的價值高了好多,少的也得在一元以上。

農村的孩子上學晚,四年紀的孩子大部分都在12歲以上,可以幫著隊裡乾些輕活,特彆是看莊稼,孩子們就比較合適,一天能掙五個工分。

家長們就動了心思,覺得孩子都上了三年學,認的字也不少了,算個賬也會。

現在工分值錢了,還是回家掙工分合適。以後還不知道走到哪一步,村裡現在就已經有兩個隊合在了一起。

再說了,指著孩子學好了,考上學去城裡工作,能有幾人。都說上學的比牛毛還稠,考上學的比牛角還稀。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七七年恢複高考,至今已經是四年了,洪城縣每年考上學的,大中專加一塊也沒超過二百人。全縣一千多個村莊,十個村考上一個。

可是每年參加高考的,最少也得有3000人,5%的錄取比例,確實少的可憐。

他們村的13年級,倒是人數不少,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學些字的,誰也不願意自家的孩子,是個睜眼瞎,尤其是男孩子。

可是學習給家務活讓路,家裡有了事情,就不讓孩子上學了。

把個石老師氣的,整天的搖頭歎息:“你們都眼氣韓屯過的好,也不看看人家咋著做的,孩子沒本事,從小就輸在起跑線上。”

悠悠聽說了他的至理名言,肅然起敬。要不是對他非常了解,悠悠都懷疑他也是從後世穿過來的。

勝男舅媽一直在韓屯住到誌遠開學,才和誌遠一塊回去了。跟著誌遠去的,還有大舅他們兩口子。

昊昊他們開學了,悠悠開車送的他們,誌新也回到了姥姥那裡。

臨水一中的校區是解放前的市政府公署,整個校區都是原先的建築,以英國風格的為主,充滿了異國情調。

進了學校的大門,是一座三層的教學樓。後麵兩排四座樓房,每座樓房四個教室,。

教室是二層的洋樓,明亮的大玻璃窗,木質地板和樓梯,都是原色的硬木。地板對接整齊,木質細膩,連個劃痕都沒有,透著溫潤的光澤。

高中每個年級八個班,每班40名學生。兩個年級16個班,在校學生700多名。高二的學生較多,有插班複讀生。

學校的閱覽室比教室都大,也是上下兩層,可惜的是裡麵的存書很少。據老師介紹動亂期間,除了被燒毀的,大部分被拉倒了廢品收購站。廢品站的廢紙,成車就運去造紙廠,化成了紙漿,悠悠是無緣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