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接待貴(1 / 2)

要不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南之行,不同的人員,看到的也不同,搞接待的感興趣的就是這個。

吃過午飯,羅新華父子一起陪著考察團,去振華公司的工廠區參觀。

振華公司和一年前相比,可真是大變樣。1300畝地,全部建設完了,一排排寬敞的車間,全部開工。

廠區的路上,隨處可見充當運輸器械的拖拉機,來來往往的人員,匆匆而過,到處都是機器聲。

臨水收音機廠的技術人員,進了收音機廠就來了興趣。特彆到了收錄機車間,都走不動了。

服裝廠大部分都換成了電動縫紉機,全部是從港島過來的英國機器,質量那是沒說的,可是價格也高,三千多元一台。

不過,據羅新華說,效益也高,比原來提高了好幾倍。上腰機,一天的產量1800條,以前的機器最多100條。

包邊機,釘扣機,鎖眼機,三線機,五線機等,不是親眼看到,都不敢相信世上還有這麼高級的機器。

原來的縫紉機,都被周圍的家庭作坊買去了,比買的時候價格還高了些。

原來的縫紉機,是政府給配備的計劃內指標,出廠價購買的。處理的時候,按的是市場價,剛用一年的縫紉機,算是質量較好的,價格比國家的定價還高出一些。

家庭作坊,可是沒有國家指標,這些處理的縫紉機,比起市場上的高價縫紉機,還是比較劃算的。

工業局的負責同誌,看到這些進口的縫紉機器,非常的感興趣,不過聽了價格,就開始唉聲歎氣。

“韓書記,窮也是配套的,這些先進的機器,咱就是知道了也買不起。”

援朝舅舅不是這麼認為的,他說:“彆的我不知道,我的家鄉張集公社,村村都有縫紉機廠,工人的工資,比被服廠的正式工人,高了一倍還多,沒一個虧損的。

村裡的條件,遠遠比不上被服廠。可是咱們的被服廠卻年年虧損,這就是管理上的問題了。

還有就是,我們村的肉食廠,從每天60頭的生產量,發展到200頭的產量,不到兩年的時間,積累了千萬元的資產。咱臨水的肉食廠,國家投了多少錢,也沒見他們的盈利。

你們看看咱臨水的廠子,盈利的還剩下幾個。回去以後,一個個的整改,也彆貪多,改好一個算一個,堅決不能再糊弄下去了。”

工業局的同誌一臉的尷尬,同來的人員也不知聲了。悠悠看到氣氛不對,就給援朝舅舅支招。作為穿越人士,自己可是知道國企的弊病所在。

也知道國企的命運,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企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

八十年代儘管提出了改革開放,可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國企是這個年代的寵兒,也是國企的黃金期。

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加大了對國企的投入,為城鎮人口,提供的大量的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