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黃金期(2 / 2)

看過幾個專門的印染廠,姥姥大感疑惑:“瑞和,這印染廠那來的布匹啊?”

羅瑞和對姥姥說:“董事長,您看過附近的村莊,就明白了,這裡好多村家家織布,一家好幾台織布機,織好的白布,送到這裡來染色。

董事長,您那震宇公司還閒著一個廠區,不行咱也開個織布廠吧。我都考察好了,織布廠比其他的廠子都賺錢。我爸說,就等您來了拿注意。”

參觀了完工廠,接著羅瑞和帶著他們去了附近的村莊,真的像他所說,這裡的村莊,基本上都以家庭加工為主,大部分家庭都有雇工。

按照國家的政策,個體戶可以雇傭10名以下的工人,可是這裡的家庭,雇工超過10人的很多。

據羅瑞和說,特區特事特辦,深南在雇工方麵,隻要雇傭雙雙協商好就行,連個勞務合同都沒有。

家庭加工大多是手工製品,家庭織襪廠、紐扣廠、頭飾廠、毛巾廠、製鞋廠、服裝廠、印刷廠、收音機組裝廠,五花八門,隻要是適合家庭的項目,都有乾的。

八十年代初,雖說改革開放二年了,可是人們的思想還沒有轉變過來,就連上層對深南特區,始終存在著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議。

其他的地區,更是沒有放開手腳,從上到下,對待發展個體經濟,都持觀望狀態。

計劃經濟造成了工業品極度缺乏,八十年代初是賣方市場,各種產品隻要生產出來的,就被瘋搶一空。深南精神成了至理名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深南特區正是趕上了這個黃金期,各種家庭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幾乎每個村都有自由市場,各家生產的產品,不出村就賣了出去。

正如羅瑞和說的,家庭從事織布的最多,房間裡擺滿了簡易的織布機,以比較簡單厚實的滌綸布為主。

像是雪紡、喬其紗、尼龍綢等高檔的化纖布,依然無法生產。

一是機器落後。深南的織布機,大部分是港島淘汰下來的,好多都是報廢的過期機器,不過還可以使用。

生產雪紡、喬其紗等超薄麵料的精密機器,大部分是德國製造的。現在即便港島購置也非常困難,彆說是國內了。

二是原料缺乏。國內的化纖紗都是32支以下的粗支紗,隻適合製造滌綸、滌卡等厚實的布料,的確良麵料就是最薄的了。

喬其紗和雪紡等麵料,用的是進口的100以上的高支紗,國內根本生產不出來。

八十年代初期,化纖布料結實耐磨,而且不褪色,在缺衣少穿的困難時期,還是比較實用的。

特彆是滌綸布,比較厚實,更加的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人們的心目中,厚實的布料,咋著也比薄的耐穿。

價格雖然較高,可是和棉布比較起來,還是挺劃算的。一件滌綸的衣服,穿三四年還和新的一樣,可是一件棉布的衣服,節省著穿,二年就成破爛了。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