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僅讓傳閱好的作業,也把潦草叉號多的作業,給學生傳閱,使那些差生羞愧的抬不起頭。
不過時不時的給個鼓勵獎,幾句鼓勵的話,就讓那些差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迪迪最自豪的,就是作業本上那滿滿的對號和甲+了,每次換作業本,他都把原來的本子細心的捋平了,放在自己的箱子裡,妥妥的保存著。他的這個習慣,一直保存到考上大學。
哪知道,他四十多歲的時候,突發奇想,把自己的作業本和課本製作成專輯,竟然引起了轟動,應教育部門的要求,專門設立了一個展覽館。
他的作業本,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改革開放後,國內教育事業的發展曆程。
迪迪從1979年開始上小學,從這一年開始,小學改換了十多年的文革教材,使用新課本。
迪迪是家裡唯一一個在國外上大學的孩子,他17歲高中畢業後,直接考上哈佛大學,用了八年的時間,本碩博連讀。
25歲學成回國,直接進部隊醫院,成了國內最年輕的醫學博士。一生致力於中西醫結合,在製藥上貢獻最大,吳家的祖傳藥方在他手裡發展到上千種,各科都有涉及。
他在醫藥界簡直就是個傳奇,不僅是醫藥全才,而且各科都精通,不僅在國內,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領軍人物。
就連悠悠這個擁有智腦的人,有時也嫉妒他的聰慧,他從小過目不忘,智力超人,有時比智腦反映的都快。
每當人們問起他的成長曆程,他就告訴大家,是姥姥從廢品站帶回來的那些雜書,造就了他。
小時候缺少玩具,沒有課外讀物,居住在牛屋裡,缺少玩伴,他是看著姥姥帶回來的雜書成長起來的。
到底悠悠也沒告訴他,他小時候看的書,可不是雜書,全部是後世的智腦挑選出來的精品。
不過有一句話是真的,缺少玩具和玩伴,讓他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倒是真的。
還是悠悠負責做飯,現在家裡的人少了,六個大人加上四個孩子,一共十個人。
不過四個孩子比六個大人吃的都多,舅姥娘每到吃飯的時候,看著幾個孩子,把一大桌子的飯菜吃的盆乾碗淨,就會說:“你們肚子裡長著化食丹那,不到十歲的孩子,比大人吃的都多。”
還是姥姥有水平:“嫂子,您光看見咱家的孩子吃的多,沒看見咱家的孩子也長的快,雖然不到十歲,你看那個頭,趕得上十五六的孩子高了,而且個個壯實。
這連骨頭加肉的長,飯量哪能不大。他們都趕到好時候了,要是擱以前,就受大屈了。
嫂子你看愛國他弟兄四個,都沒愛民個子高,就是因為孩子小時候營養沒跟上。”
提起從前,倆人就開始憶苦思甜。悠悠趕忙躲進廚房,刷鍋洗碗,讓大舅媽和智茹收拾飯桌。
最令人驚訝的是智茹這小丫頭,隨著個頭的增高,好像突然長大了。曾幾時看見爺爺就讓抱著的嬌嬌女,都能獨當一麵了。
悠悠做飯,在灶下燒火的永遠是她,不僅如此,她還幫著悠悠切菜,有時幫著拌涼菜做燉菜。
不過炒菜這種高難度的技術活,悠悠可不敢讓她沾手,萬一讓熱油濺上了,那細皮嫩肉的,就得留疤,自己的罪過就大了。
不僅如此,小丫頭擦桌子掃地倒垃圾,跑前跑後,快樂的忙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