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反季節蔬菜(2 / 2)

從配廳以下到門樓之間的空間,則是一排排備用的空間牌位。以後有了新去世的族人,直接就寫在上麵。

一般是一門(一支)族人合修一幅“家堂軸子”,大多是上推四世高祖為“立主”(人們稱掛“家堂軸子”為立主)之祖先,將其名字填入最高牌位。

凡是同輩的都要填在同一排,按兄弟長次由內向外排列。低一輩分就要下降一排,以此類推。凡是去世三年後的亡人,都要將其名字填寫在“家堂軸子”上。

去世不滿三年的亡人,不能入“家堂軸子”,隻能用黃紙製作一個牌位,供奉在自家的堂屋當門的條幾上。

布做的“家堂軸子”,一般是由民間畫匠繪製並出售,紙質的則是木板印刷而成。

畫“家堂軸子”不說畫而說“修”,買“家堂軸子”不說買而說“請”,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和愛戴。

“請”來“家堂軸子”後,還要請一位毛筆字寫得好的人來家填寫祖先的名諱,寫的時候,其子孫要跪在前麵,以示孝敬。

大年三十早起,家裡有“主”的人家,就組織本門的族人,帶著香燭紙錢等祭祀用品,去自家的林地(墳地),將祖先請回家過年。

在墳前焚燒紙箔,燃放鞭炮,磕頭禱告:“請您老人家回家過年。”祖先的墳前挨個禱告完畢,頭也不回的一路回到家裡。

到家後,就把“家堂軸子”請出來,掛在堂屋當門(堂屋對著門的北牆)。上午“上供”敬過各路神靈後,接著到“主”祭祀。

從“家堂軸子”上,就能看出村裡各家的親近遠疏來,也增加了各個家族的凝聚力。

就像韓玉臣家,他們的“家堂軸子”,就掛在他大娘“老騾子”家,他母親再不樂意,也得帶著自家的兒孫,到嫂子家給祖先磕頭上香。

悠悠的家裡掛了兩個“家堂軸子”,一個是姥爺家的,一個是悠悠家的。

自家的“家堂軸子”是悠悠的姥爺自己畫的,他老人家在這方麵頗有研究。

和彆人家黑白的“家堂軸子”不同,姥爺畫的“家堂軸子”,院牆和門樓都是彩色的,雕梁畫棟,富貴大氣,村裡人看了,齊聲誇好。

兩家的祖先是從村西的十字路口,請回家的。姥爺帶著全家人,在十字路口焚燒的紙箔,禱告請回了祖先的魂靈。

吳馨兒姑奶奶,跪在十字路口,又一次大放悲聲,姥姥也跟著流淚。大衛不是很懂,急得連聲的問:“這是怎麼了?”

等問明白了,大衛扶起馨兒,安慰她:“彆哭了,回到京都,我陪你去墓地祭奠。”

村裡過年的習俗,引起了大衛的極大興趣,他舉著個錄像機,領著一群孩子,出這家進那家,到處的錄像。

今年過年,村裡由於多了個老外,格外的熱鬨。大衛的語言天賦很強,現在已經能和村民進行簡單的對話,好些地區方言,說的還挺溜。

“俺給您商量個事,您能把上供念叨的話,慢慢的再說一遍嗎?”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