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角也是劇團的招牌,他們的藝名成了劇團的彆稱。人們常說的就是:
俺村寫的黑二妮的戲。
向陽村開戲了,是周大妮的戲。
常莊廟會請的是小黑牛的戲。
不過,劇團大多數是在固定的戲院裡演出。原來的大隊部院子,用土堆個戲台子,就成了簡易的戲院,有專人操持。大隊部原來的房子,讓劇團的人員居住休息。
春冬農閒季節,由戲院操持人出麵請戲,請戲的錢也是他們支出,免費給戲班提供吃住。群眾看戲需要交門票錢,一般每人收二毛錢,自帶座位。
逢年過節,有的村莊也會請戲班唱戲。一般都是由村裡的老人操心,各家兌錢請戲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韓屯村今年請戲是為了謝黃河大王,感謝它去年保佑村裡免於水災。
悠悠他們下午五點回到家時,戲台子已經搭好了。在村西的防台的南麵,是用木樁和木板搭建的木頭戲台。
剛進村口,就看到高高的舞台,用綠色帆布搭起的帳篷,紫紅的幕布,上麵拉著一個紅色的條幅,寫著大大的幾個字“張廟豫劇團”。
聽村裡的老人講,張廟豫劇團是這裡的大戲班子,這個劇團常年遊走四方,無名無派,卻有本事將一派氣氛熱熱鬨鬨地哄抬開來。
劇團的人居住在學校的教室裡,用課桌搭成臨時的床鋪,吃飯由村裡的夥房提供。教室裡的取暖牆提前燒了兩天,屋內溫度升到了二十多度,非常的暖和。
戲台坐北朝南,用綠色的帆布隔出前後台,後台是演員化妝準備的地方,前台拉著金絲絨的幔布。
戲台的北麵是高高的房台,台下是護村林,能容納幾千人看戲。足以裝得下三鄉五裡的鄉親,附近村子裡的人來了都能看得上。
台下正對戲台的地方,本村的人擺上長條板凳,提前把好位置占了。
村裡各家各戶都住上了親戚,一下子多了好些生麵孔。媳婦的娘家人,出嫁的閨女,都提前請到家裡,住下安穩的看戲。
朝霞舅媽的娘家人來了,勝男舅媽也把自己的爹娘叫來了。大舅媽的娘家離的近,明天聽戲的時候再過來。
家裡住了兩家親戚,舅姥娘和大舅媽家都開始做飯。反正年前準備的食物多,大部分都是熟食,做飯也簡單。
朝霞舅媽的娘家和二爺家的桂花一個村,去年,他們兩家合夥辦起了服裝廠,這是實行生產責任製以來,第一個個人的服裝廠,也是平城縣的第一個服裝廠。
她們倆家和舅姥爺家有親戚關係,桂花的公公又是村裡的支書,服裝廠就在自家院裡。村裡人都感謝她們給找了個掙錢的門路,也沒引起大的反響。
對於韓屯村來說,個人和集體的一樣,都是提取管理費。可是對於組織人來說,差彆就大了。
各村的服裝廠一直以來,都是一半的加工費歸集體使用,這可是一筆高收入。
一般的村裡的服裝廠都是三十個人,每人一個月的收入五六十元錢。三十多個人,每個月都給村裡提供近貳千元的收入。
他們村的服裝廠,這一半的收入就歸他們倆家了,他們對半分成,一家一半,每個月的收入都在捌佰元以上。
這在農村可算是一筆高收入,桂花在婆家更受重視了。她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
三個孩子都是男孩子,老大已經五周歲了。長的虎頭虎腦,個子比同齡人都高。
這正是桂花婆家所期待的,桂花的公婆看孩子非常的重意,桂花還是和在娘家那樣,乾什麼都風風火火的。
每次回娘家,二奶奶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她在婆家穩重些,可是天生的脾氣那是說改就改的。
每次她丈夫跟著來,聽到都會給她辯解:“俺爹娘就喜歡桂花這樣的性格,爽朗大方,乾啥都直來直去,不掖著瞞著。”
村裡一下子多出近一倍的人,熱鬨非常,讓悠悠想起了《看大戲》童謠。
拉大鋸,扯大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