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衙門的人回來,出去逛的人也都回來了,為了早一點到達下一個落腳點,沒到中午,大家吃了點東西,買了一些饅頭包子,收拾好行李,退了房,眾人重新起程。
出城沒多久,走的還是山路,這一路上,經過了大大小小的村落,蘇葉發現這些村落的房子大部分是茅草屋,中間夾有少量的磚瓦房和黃泥房,和福家村不是青磚房就是石頭房比起來,差彆很大。
蘇葉瞧見了座落在山間的茅屋,不禁問蘇景林:“哥,山裡石頭多,為什麼他們不撿石頭造房子?”
蘇景林:“那也要人力物力,老百姓大都吃不飽飯,更沒力氣去想這些,小時候我們也沒能上一餐飽飯。”
蘇葉:“農民賦稅很重嗎?”
蘇景林沉思:“還好,比前朝輕多了,現在又有了高產的玉米和紅薯,大部份人應該不會餓肚子吧。”
蘇葉:“想不通,茅屋能住幾年,那石頭房子,慢慢把石頭撿回來,堆攢起來,沒有石灰糯米沙漿,用黃泥砌起來也成,最多砌厚砌矮一點,農閒時農村人時間很多啊。”
蘇景林語塞,我怎麼知道他們什麼想法?
天乾燥熱,車廂門是向外兩側敞開固定住的,葉德武插嘴道:“葉子,你有力氣覺得很容易,對普通人來講,撿石頭挑回家都很費力,更不用從把石頭從石山上割出來。”
蘇葉:“撿石頭,一年不成,就撿兩年,總比沒幾年就重建茅屋好,住的比茅屋更舒服。”
蘇景林若有所思:“估計也是沒想到這些,記得我們剛安置下來時就想著怎麼不被餓死,愁著該怎麼過冬,院牆最多是能想到用黃泥夯起來,當時壓根就沒想到用碎石塊砌牆。”
葉德武:“你沒想到,我爹是想到了,不過當時餓著肚子,忙得開荒掙糧,什麼也乾不了。”
蘇葉:“黃泥夯好了房子也能住上幾十年吧,地基用石塊,牆夯半米厚,住起來冬暖夏涼,最多頂上的茅草每年換一次。”
葉德武哭笑不得:“那也是有足夠的勞力前提下好不好?”
蘇景林回道:“就算有足夠的勞力,大部份百姓也未必能想到這些,大都隻想著掙到了足夠的錢才能改善住房條件,卻不知可以用周圍有用的東西來改善,黃泥這是村村都有的東西,隻要弄碎,篩過,就能和泥,慢慢地乾總能成,就是費力氣,在農村,除了個彆的人家,基本上每家都有幾個壯勞力。”
葉德武無言以對。
傍晚,一行人到達了一個小鎮,進一個客棧落腳,早上能分到賞金的年青人興致很高,在客棧大堂裡吃飯時,青年們都偷偷觀察著同在裡麵吃飯的人,或進客棧投宿的人,看哪個都覺得像是通緝犯,那幅樣子蠢透了,被蘇世泊低聲喝斥才消停下來。
蘇靜舫歎道:“孩子們見世麵還是少了些”
蘇世泊笑了笑:“想當年我也是這麼過來的,慢慢來,急不得。”
雖然被蘇世泊喝斥過,但青年們還是沒歇了找通緝犯的心思,接下來的路上都在悄悄觀察周圍的人,但失望的是,過去了四天,風平浪靜,一個小偷都沒遇到。
越往北走山越小,平地多了起來,這一天上午,車隊到了一條河麵前,從岸上看下河麵,秋天的河水約寬二十多米,河水平緩,河麵波光鱗鱗,河對麵是一個不小的碼頭,此時上午快至午時,停泊的船不多,蘇葉看身邊一側有一石碑立著的,上麵刻有‘棲來渡’三個字。
蘇靜舫和大家介紹:“對麵是棲來縣,這河從西麵而來,西麵的各州省上京的人大都從這條水路東來,部份從棲來縣轉道北上,更多的是再東去轉道運河北上,棲來縣晚上停的過路船相當多,所以棲來縣比其它地方繁華,各地飲食風俗在這裡彙集,值得一逛,但我們現在趕時間,不能逗留,回程時間寬裕再逛。”
眾人聽了有些期待,回程再逛時間更多。
下到河邊的是一條三米多的青石板斜坡路,斜坡坡度不大,可以坐著車下去,路中間砌了一條兩塊青磚高的青磚線,把下坡路分成兩邊,裡麵一側是下坡路,外側是上坡,蘇靜舫感慨道:“好多年前路中間沒砌上磚線,估計是發生了什麼事才砌上的。”
蘇葉看側裡牆砌上的青磚,地上平整的青石板,心想著這官渡應該很重要,要不然不會建得這麼好。
到了河邊,一條渡船剛剛靠岸,一條在對岸,看樣子渡船有兩條,這時快到中午,要過渡的就他們這批人,這渡船看著挻大的,船中間是載客,兩頭是劃船的船工,一條船上船工有五個,一個是撐方向的船老大,兩頭各兩人劃船,五個船工臉上皮膚都是黝黑。
整條渡船沒有船艙,隻蓋有頂棚,一次隻能上兩輛馬車,第一批上船的是蘇景昊一家和兩輛馬車。
蘇葉他們是第二批過去的,和蘇靜舫蘇世濤他們,謝衛華和其它人押後。
蘇葉看著平緩的河水,開口說:“河裡的魚應該很大。”
蘇世濤笑道:“葉子想吃魚了,中午我們在對麵吃飯,這裡臨河,酒樓裡河鮮應該不缺。”
蘇景林笑著問撐控全船的船老大:“大叔,那邊哪個酒樓做的河鮮比較好?”
船老大嘿嘿笑道:“我沒上酒樓吃過,不過聽說和風樓的飯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