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隻是這位相爺的位置, 可不是那麼好換的。
數年前,謝元為後,謝家人權傾天下, 攀附謝家的世家們不計其數, 謝家便在這些世家裡, 挑選了不少年少有為的世家子弟結親。
一朝她的母親兵變逼宮, 殺儘謝家人,與謝家結親的那些世家們, 自然也不好留下,流放的流放,貶職的貶職, 以至於朝堂空了大半,母親無人可用, 便選了些世家儘數補上去。
華陰楊家便是如此。
頻繁的宮變奪嫡,導致世家做大, 如今的朝政被世家們把持著, 楊奇文能力雖然平庸,可身後是華陰楊家,又在相位上經營了數十年, 樹大根深, 想要動他,並非那麼容易的事情。
李斯年眉頭微動,思慮片刻,道:“大長秋與左馮翊都是楊家的人。”
大夏並不禁止女子乾政, 皇後有自己的官員,大長秋便是後宮皇後的官署,秩俸二千石,與九卿秩俸,掌皇後的禁衛軍與小金庫。
這個官職一般是由內侍擔任。
這任的大長秋是投了楊家的緣,認華陰楊家為先祖,又得了楊奇文的助力,才做到了大長秋。
吳皇後被廢後,後宮位分最高的宮妃時薛妃,大長秋便歸於薛妃統率。
左馮翊與京兆尹、右扶風為京師三輔,掌京師行政、列侯。
這位左馮翊是楊家旁支子弟,與楊奇文關係頗好,這些年來,沒少替楊奇文辦事。
程彥道:“朝臣無昭命不得擅入後宮,楊奇文能與薛妃說上話,多是大長秋在調度。”
“至於左馮翊.......”
程彥話音微頓,想了想,搖頭道:“他若出事,楊奇文必會警覺,對我們來講反倒不是好事,倒不如先把大長秋處理了,斷了楊奇文與薛妃的聯係。”
李承璋如今開府治事,若無重要事情外,他是不好進出薛妃的宮殿的,而吳皇後被廢後,幽禁在宮殿,更是不好替李承璋與薛妃傳話。
李承璋楊奇文薛妃三人的關係本就不算牢固,因利益而走在一起,若沒了大長秋作樞紐,時間長了,不用她與李斯年在裡麵搞小動作,三個多疑精於算計的人自己便會有了旁的打算。
李斯年瞥了一眼立在程彥身後的羅十三,道:“小翁主手中有羅生暗衛,此事想來不難。”
程彥道:“隻換大長秋還不夠,我還有另外一個打算,你要不要聽?”
她說這句話時,眉梢輕輕挑著,三分狹促,七分的得意,像是偷腥之後的貓兒,懶懶地在陽光下曬著肚皮。
李斯年便忍不住笑了起來,長眉舒展開來,順著她的話問道:“什麼打算?”
“你附耳過來。”
麵前少女笑眼彎彎,李斯年眸光輕閃,轉動輪椅,來到程彥身邊。
少女溫熱的呼吸如羽毛一般,輕輕掃過在他耳垂與臉側,癢癢的。
癢之後,便像是沾染了顏料一般,將他的耳垂浸染得微微泛著紅。
窗外的陽光正好,剪過珠簾,斜斜落在李斯年眼底,璀璨溫柔一片。
“........怎麼樣?你覺得好不好?”
少女說完了話,滿懷期待地看著他。
“唔,你再說一遍。”
李斯年指腹輕輕摩挲著輪椅把手,道:“外麵風太大,沒聽清。”
美色惑人心,風未動,樹已經靜不下來了。
程彥狐疑地往外看了一眼。
晴空萬裡,一縷風也沒有。
多是李斯年一肚子壞水,剛才又在算計著旁人,沒有用心去聽他的話。
想想李斯年往日的手段,程彥又有些同情被他算計的那人。
被李斯年盯上,可不是一件好事。
程彥腹誹著,慶幸著,把剛才的話又說了一遍。
李斯年聽完笑了一下,道:“倒也不錯,一箭雙雕,翁主好巧的心思。”
程彥道:“彼此彼此。”
講真,被李斯年這種長著一百顆心腸的人誇讚,她莫名的心虛。
事情議定,程彥吩咐下去,隻等著去抓大長秋的小辮子。
想想在舅舅背後挑撥母親與舅舅的關係的楊奇文的嘴臉,與表麵天真無邪實則一心算計的薛妃吃癟,她心裡便痛快的不行。
.........
時光如流水,匆匆流逝。
這一日,楊奇文與往常一樣,在大長秋的帶領下,去找薛妃。
路上的衛士與宮人們早被大長秋打發得遠遠的,僻靜的小道上隻有昏黃的宮燈照著前方的路。
走至花影重重掩飾著的小亭,大長秋無聲退下,身著楊妃色的薛妃起身相迎楊奇文。
楊奇文位列三公,莫說薛妃了,哪怕天子見了三公,也是要離席相迎相送的。
楊奇文受了薛妃的禮,略微頷首,算是還了禮,坐於薛妃對麵的石凳上。
夜風微涼,楊奇文捋了捋胡須,對薛妃到:“娘娘這一步棋走得當真巧妙。”
往軍營裡塞人並不是目的,他與薛妃真正想要的,是裡間長公主與天子的關係。
經過鎮遠侯一事後,長公主對於朝臣們往軍營裡送人的行為極度敏感,若換了英明果決的天子,北狄壓境,朝中無能征善戰的武將之時,說什麼都不會去拂長公主的逆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