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遇刺(1 / 2)

在杭州待了一個多月,兩人便離開了,隨即去了江南彆的地方。

有杭州這個開頭,眾多商戶瞧見了裡麵的甜頭,有些心思活泛的,隱約能夠看到朝廷似乎有意要改革,也明白,大勢所趨。

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過得順遂,這句話他們或許沒聽過,但是意思確實明白的。

戈柔和胤禛此行推行土地改革,格外順利。

不說彆的地方,光是江南,已經有超過六成的土地回歸百姓手中。

有江南做領頭人,京城有康熙坐鎮,朝中有聰明人,立馬明白康熙的意圖,再加上良種的出現,必然會讓糧市變革,未來田產必然會越來越沒賺頭。

朝堂上,不少官員都開始紛紛拋售手中的田產。

康熙親眼看到這個效果,不得不的感歎戈柔的聰明才智。

確實比他想象的要好一些。

康熙三十八年,大清各地,經過統計,已經有超過五成的田產回到百姓手中,與此同時,良種幾乎開始落實到大清各個地方,雖說還有顧及不到的地方,但是已經很好了。

可能是順勢而為,良種有了,在肥料的作用下,良田也有了,大清各地風調雨順。

可以說,如今的大清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國泰民安。

各地頌揚康熙的折子紛紛到康熙的桌案上,康熙在各地的探子也都看到了百姓真心實意的稱讚。

可以說,康熙在位期間,讓大多數底層百姓有田可中,有飯可吃,如今在大清各地又新興了紡織工廠,便宜的布料隨處可見,也讓底層百姓穿得起衣裳。

底層百姓大多數沒讀過書,清軍入關滿漢之間的仇恨已經過了幾輩,如今大清統治下普通百姓有飯吃,有衣穿,這對普通百姓來說,康熙就是好皇帝。

這樣的認知讓康熙也有些感慨。

如今的大清,不比後世人口興盛,古代醫療水平有限,百姓平均壽命短,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

五成的田產落實到底層百姓手中,也足夠了,當然了,田產一事仍有改進空間,隻不過暫時可以不用著急了。

土地改革,改變了普通百姓的溫飽生存問題,各地興建的紡織工廠也給了不少女性出來工作賺錢的機會。

家裡有糧,手中也有多餘的銀子,一時間,清朝各地的經濟都開始有了改變,不少商人們都發現,田產落實到百姓手中,他們的生意反而更好。

百姓手裡的地越多,當地商人賺的越多。

如此良性循環,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比起從前田產在少數人手中,如今田產回到底層百姓手中,康熙儼然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稅幾乎比往年多了三到四倍。

這其中有糧食增產的原因,但是更多是因為,田產到普通百姓手中手,感謝田產都能正常交稅了。

要知道,以前好些田產都掛在有功名的讀書人名下,如今卻不一樣,響應康熙的號召,隻要想在仕途上再更近一步,沒人敢再鑽空子。

以前大多數讀書人敢這麼做,那時候糧食貴,如今卻是劃不來,少交那點稅,卻讓自己仕途不順,劃不來劃不來。

與此同時,康熙也沒瞞著良種和肥料的來源,天下百姓在感謝康熙這個帝王的同時,也把戈柔一道給感謝了。

給他們找來了良種和肥料,又把田產以低價賣給他們,這是底層百姓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時間,戈柔美名傳天下,這還是康熙允許的情況。

在外一年多,戈柔和胤禛做成了許多事,也該回京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