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孩子,皇貴妃還是有感情的,特彆是在放棄了與康熙的感情以後,皇貴妃更加的豁達,活的通透,知道老四是個好孩子。
更何況還因為她,老四跟自己的親生母親關係並不好。
太子妃覺得,後宮裡的氛圍,跟她所想像的完全不同,後宮的嬪妃似乎關係很親近,一點都沒有爭風吃醋的架勢。
要早十幾年或許可能,如今能坐到妃位的,基本都是有些歲數的,該看清的也都看清了。
早不是守著皇帝的寵愛度日,指望皇帝,不如指望自己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比什麼都強。
特彆是康熙重視女兒的教育以後,那幾個生下公主的嬪妃,也都有了新的希望。
最起碼公主們有出息,在後宮的嬪妃也跟著待遇好了不少。
太子的婚禮結束後,整個後宮又恢複到了從前的模樣,不過知道太皇太後不大好了,胤禔沒有立刻返程回封地,而是去了就近的軍營,那是康熙交給他的新任務。
沒辦法,就算如今大清的武力值爆表,總有幾個不長腦子的會來折騰。
隻能說老外的賊心不死,總想挑撥大清周遭的附屬國來搞事情,康熙能慣著他們才叫怪了。
不想好好過日子,那就打好了,反正隻要不影響大清,隨時奉陪。
這不,胤禔就領了差事出發乾活,他也是閒不住的性子,讓他天天在府裡頭陪著福晉看孩子,他能瘋給他們看。
就這樣大福晉被留在府裡頭,時不時的會被婆婆接進宮小住,生活倒也自在。
任誰有個跟親額娘差不多的婆婆,生活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惠妃想法也是簡單,就她那兒子,她可是操碎了心,總算有個能管住他的,當然是要好好的哄著。
大福晉和太子妃相處的也還不錯,時不時的在夏芸萱那聽課,她們早就對這個傳奇的先生很是好奇了。
太子妃自認讀書也還不錯,當初在中學也是順利畢業,還有進入大學的機會的,跟先生一比,卻也發現了差距,先生幾乎就沒有不知道的事。
給皇子皇女們上課,基本不需要看書,信手拈來的模樣,讓太子妃很是崇拜。
一眨眼,時間就來到了冬季,整個京城都籠罩在一片雪白當中,因為康熙有銀子,特意讓人給京中的貧民加固了房子,即便是有厚厚的積雪也沒有造成什麼房子倒塌的事。
這讓百姓對皇帝感恩戴德,也隻有皇帝會心係他們,換了一般的官吏,不從他們身上撈錢就不錯了。
所以皇帝在民間的聲望又高了不少,誰不希望有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自從新的人手培養出來了,康熙就開始著手換官員了,那些貪得無厭的家夥,他從沒有忘記過。
還有那些打著他兒子們旗號的人,康熙是一個都不準備放過的,他兒子們如此的懂事聽話,小小年紀就開始為他分憂,還要被人壞了名聲,換了哪個阿瑪都忍不了。
太皇太後的精神越發的不好,睡著的時間比醒著的還要多,禦醫也是無能為力,隻是讓康熙做好心理準備。
對皇瑪嬤,康熙是一萬個不舍,可那又如何,即便他是皇帝,也改變不了生老病死。
康熙二十八年冬,太皇太後身體每況愈下,康熙召回了胤禔,怕他趕不上見老太太最後一麵。
相比康熙和胤礽,胤禔對老太太的感情一點都不比他們少,他到底是康熙第一個立住的孩子,太皇太後很是疼愛這個曾孫。
一聽到太皇太後不好了,胤禔立刻登上了回京的列車,幸好有這樣的交通工具,要是換以前的話,怕是馬都要跑死好幾匹。
特彆是信件,一來一回,要浪費好些天。
等胤禔趕回京城的時候,太皇太後也已經在彌留之際,終於在等到了胤禔後,咽下了最後一口氣,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也算是沒有什麼遺憾了。
康熙按照老太太的遺願,將其葬在清東陵而不是送回老家去安葬。
聽到這消息後,群臣站出來反對,很明顯他們對皇帝的決定很是不滿,不光是有群臣,還有不少的宗室成員。
“朕是給他們臉了。”康熙直接氣到砸杯子,要是連皇瑪嬤這點遺願都做不到,他還做什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