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烽火不熄主公的野望。(1 / 2)

*

原煥今天一大早帶著袁璟來書院,除了讓他來見見書院裡的幾位先生,有是讓外麵那些讀書人知道,鄴城書院不光是一座書院,更是他們出仕為官的踏板。

朝廷力掌控郡縣,大漢已經四分五裂,察舉製也即將走到儘頭,不想像曆史上那被北方遊牧民族打到中原,最需要改的是選官製。

隋唐的科舉製在後世看來弊端很大,但是對現在來說,既能抑製豪門世家的勢力,又能擴大官吏的來源,選拔的時候不像九品中正製那隻看出身,而是更看重成績,這不管是對掌權是對百姓來說,都比世家大族把持官場好。

冀州現在辦法大踏步跨到科舉選官,為了不引起天下世族的反擊,隻能像現在這溫水煮青蛙,用人處太多,手下的人才遠遠不夠,算他們有荀彧這交友極其廣泛的人在,能請過來的人也有限。

主動來投的人的確不,但是那些人良莠不齊,放到郡縣中能功過都是難得,更不用說能作出什麼成。

官府征召隻能征召有名有姓的大儒名士,那些有才華卻籍籍名的人隻能埋在鄉野,有奇遇加身,可能一輩子都這麼埋下去。

——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靠鄉紳。【1】秦暉的《傳統□□的鄉村基礎控製》

皇權不下鄉,朝廷強勢的時候,上至刺史太守,下至縣令,都由皇帝親自任命,而朝廷弱勢,地方勢力又會重新坐大。

皇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琢磨了不法子,察舉的科目常見的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等,同時有一堆不常見的名目,什麼陰陽災異孝弟力田,隻要有才能,皇帝現編都能編出個名目來任官。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任何政策實施下去都可能變成權完全想象不到的模,皇帝想要察舉選官來加強中央集權,底下人不想讓皇帝插手管那麼多,一來二去變成了另一個循環。

察舉察舉,說是皇帝來選舉人才,但是皇帝不可能親自跑去地方選人,掌握察舉權利的是地方的官,他們選官的時候重視門第族望,你選我我選你,選來選去是那些人。

累世公卿的大家族怎麼出現的?這麼出現的。

名門望族怎麼著都不會吃虧,他們進而入朝為官,退在地方成為豪強,怎麼都不會委屈自,算後來察舉製變成九品中正製,也是換湯不換藥,內裡是一個。

負責品評的中正官出身名門,評列九品察訪士人然偏向名門子弟,官場的壟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要打破這個壟斷也隻能趁著亂世,要是趕在太平盛世來做這些,有足夠的本,盛世也能被搞成亂世。

原煥自認為那麼大本,隻能慶幸身處在大爭也是大變世。

寒門子弟出仕艱難,世家子也不容易,州郡各自為政,想走舉孝廉為官的路子不容易,而被州郡征召,顯然又站到了朝廷的對立麵,最要命的是,州郡的長官不一定願意征召他們。

大漢十三州,各州的州牧刺史都不會是本地人士,自高祖開國以來,從本地選拔官吏或直接由鄉族來治理基層的製度已經被打破。

皇帝為了避免州郡官吏徇私,任命官員的時候會特意避開出身地,雖然能解決地方豪強勢力橫行鄉裡的問題,但是異地為官的傳統卻一代代的留了下來。

想要按著自的想法安排人才的去處,首先得有足夠的人才才行,要是手上有能用人,再怎麼不樂意也隻能把人派去原籍。

官員異地為官有辦法完全解決地方豪強勢力帶來的一係列問題,但是不代表他們什麼都做不小,很明顯的一點是,走裙帶關係要比前艱難許多。

人情往來的前提是要有人情,刺史、郡守空降到地方,算地豪族主動示好,他們也不敢隨隨便便把對方成自人,長袖善舞八麵玲瓏的長官可以趁機擴大關係網,剛正不阿耿直秉公的長官卻不會給他們麵子,不管怎麼說,借此走後門的難度都要提高不。

一般刺史、郡守甚至縣令上任都會帶著自的屬官,新官上任三把火,為了保證自的權威也要打壓地的豪族,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地頭蛇勢力太大,他們這些正經的官怎麼樹立權威?

各州州牧上任後拉攏地的大世族來穩住地位,劉表劉焉甚至劉虞走的都是這條路,隻是前拉攏的是地世族,後拉攏的是附近遊牧民族,一旦他們站穩腳跟,立刻會扶持自的勢力,

大家族的人可以和以前一通過家族的勢力到州郡為官,小家族的輕人趕不上躺兒,想要出仕要想其他法子。

鄴城書院明麵上隻是個書院,鄭玄爺子擔任院長且有接受任何官職,司馬徽和其他幾位名士大儒幾乎住在藏書樓中,同不問政,表麵看來和官場有任何關係,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從書院中走出去的士人想要進入官場必然比其他人容易得多。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州牧大人拿出萬卷藏書修建藏書樓,又請來眾多名士大儒在書院任教,不可能隻是為了讓冀州的讀書人有地方請教。

天上不會掉餡餅,州牧大人開辦鄴城書院自然有他的用意,以前學得文武藝貨帝王家,現在學得文武藝貨州牧家,仔細想想,似乎跟著州牧大人更有前途。

原煥相信外麵那些輕人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隻希望那數量不多的寒門子弟能堅持下去,天下寒門子弟的數量比世家子多了不知道多倍,可是出仕為官卻隻有世家子,現在他把那座對寒門子弟封了的大門打開一條縫,隻要能把握住機會,那條縫會越來越大。

璟兒小,不知道汝南袁氏意味著什麼,先前袁術來鄴城,叔侄兩個也隻是草草見了一麵,小家夥對不重要的情向來忘的很快,這會兒估計已經忘了有叔父這回兒。

把自成寒門子弟來求學,才能知道寒門學子求學的艱難,這即便以後知道真相,在寒門世族的矛盾中也能保持公允,才能知道怎麼做可以走彎路。

局迷,旁觀清,大漢亂成一鍋粥,上到皇帝下到尋常讀書人都有責任,究其根本不是誰聚眾造反,也不是誰擁兵自重不服管教,而是製度層麵出了問題。

如果不能破而後立,便隻能像曆史上那經曆百大亂,然後才慢慢摸索出新的出路。

袁璟小家夥握緊拳頭,兩眼冒著小火苗,“阿爹,下次奕哥來書院我也跟著,再喊上翊哥他們,我們一起來才能不浪費那麼好的機會。”

阿爹為了讓他來書院讀書煞費苦心,請了那麼多先生來書院,他們如果不好好讀書,怎麼能對得起勞心費力的阿爹?

一起來,必須來,誰都不能。

好兄弟要同進退,誰都不能不學好。

原煥揉揉小家夥的腦袋,“既然璟兒那麼主動,過幾日由你去通知孫家小郎和曹家小郎,如何?”

“阿爹放心,保證完成任務。”袁璟小公子挺起胸膛,眉飛色舞的領了活兒,搖頭晃腦開心了一會兒,忽然想起什麼,又跑去荀彧跟前仰頭問道,“荀先生,惲弟什麼時候可以來書院讀書呀?”

荀彧奈的看著興衝衝的小公子,“惲兒幼,尚不知禮,等到明這個時候能和小公子一起讀書了。”

袁璟一本正經的點點頭,表示自把時記下了,明這個時候一定會把奶包子惲弟帶到書院好生培養。

荀先生那麼厲害,惲弟身為荀先生的兒子,定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荀彧把熱心的小公子哄去和郭奕一起玩,站起身來看看他們家主公,輕歎一聲很是心累。

汝南袁氏,出身寒門,他虛活二十多載,頭一次聽說這麼離譜的笑話。

原煥但笑不語,任這幾個知道真相的人在那裡懷疑人生。

書院的招生要持續半個月,過了正式講課前的考核才是開學,官署裡有公務要處理,他們不能在這裡耗一天,吃過午飯得回去。

午後正熱,郭嘉看著外麵的大太陽不太想動,一把抱住郭奕,借口和兒子培養感情,試圖拖到傍晚再回去。

原煥瞥了一眼這開始耍賴的家夥,朝郭奕招招手讓他遠離他那不靠譜的爹,將小家夥招到跟前溫聲道,“這些天先生們要忙,奕兒可以不用來書院,左右接下來有什麼要緊,奕兒許久和璟兒一起玩耍,正好一起回去。”

郭嘉:???

郭祭酒立刻改口,“嘉亦許久未曾主公暢談……”

“外麵酷熱,奉孝身體孱弱,不如等到傍晚暑氣散了再走。”荀彧麵帶微笑接了一句,拍拍好友的肩膀,笑得令人如沐春風。

郭嘉有些牙疼的看過去,“嘉文若相識數,未料文若竟也會說風涼話,做這等雪上加霜的情,嘉心甚寒。”

原煥站起身來,走到郭祭酒跟前直接給了他一個腦瓜崩,然後轉身對荀彧說道,“鄭司農方才說他有個學生要來書院,清河崔氏崔季珪文韜武略不凡,若他有出仕意,便讓他協助鄭司農打理書院,若他有意出仕,要勞煩文若多上點心。”

“主公放心,彧省得。”荀彧應了一聲,緊隨其後跟著離開。

呂布出去安排車架,原煥左手一個小娃娃右手一個小娃娃,一邊走一邊和荀彧說話,郭嘉被留在最後,癟了癟嘴隻能委委屈屈的跟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