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備在徐州處境艱難,他又不會放著張飛不管,在簡雍痛心疾首的勸諫下,終於艱難的做了決定。
放棄徐州,帶兵前往荊州。
劉備扔下印璽帶著兄弟兵馬離開下邳,這邊人還沒有走出城門那邊張遼就奮筆疾書寫信給他們家主公報信兒,如果不是害怕表現的太明顯惹人生疑,他甚至想帶著他的弟兄們站在路邊歡送劉皇叔離開。
消息傳到宛城,官署裡到處充斥著快活的氣息,連甘寧都不再蹲牆角當蘑菇,恢複精神奕奕的狀態等待出兵。
鄴城一如既往的繁華熱鬨,原煥收到張遼的來信後著實鬆了一口氣,劉皇叔再不到荊州,南陽那邊就壓不住蠢蠢欲動的呂奉先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們家呂大將軍這樣的驍勇悍將更是不好管,在鄴城的時候他能親自管著,放出去之後真是天天擔心他胡來。
一個呂布讓人放心不下,再加上忽然支棱起來想要上進升官的袁術,兩個人湊到一起,難為誌才能堅持那麼長時間。
“劉玄德有大誌,可惜生不逢時,該強硬的時候優柔寡斷,終歸難成大事。”沮授放下手裡的活兒,已經開始思索要不要派兵去荊州支援。
他和荀彧各有側重,荀彧著重於內政,而他主管軍務,先前派去徐州的幾個太守全部帶著兵馬上任,每個人帶的兵隻有幾千,所有人加起來帶過去的士兵可不少。
徐州那邊沒了劉備,有糜氏這個本地巨富控製物價,有陳登鉚足了勁兒恢複生產,陶謙留下的親信不足為懼,即便有幾個想要據城自守也撐不了多久。
冀州現在還有十萬兵馬,大多是不善水戰的騎兵步卒,與其從這邊派兵,不如讓荊州那邊一邊打一邊招兵或者收編降卒,也省得冀州的兵馬大老遠過去。
南北的氣候差異很大,習慣了北邊氣候的士兵到南邊後可能會水土不服,軍中最忌諱發生疫病,穩妥起見還是不去比較好。
派兵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餉補給是重中之重,沮授很快去找荀彧詢問他們的糧草能養活多少人,要是南陽那邊糧草充足,直接就地招兵買馬也不是不行。
江夏南邊是南陽和汝南,南陽和汝南兩個郡的人口加起來比整個荊州都多,豫州有餘糧的話也可以調動少許,就近支援才最省力。
荊州地廣,益州忙於內亂,無暇攻打荊州,劉表對荊州除南陽之外的郡縣掌控的很到位,隻要黃祖能守住江夏,便能保障南郡的安危。
所以說,其他幾郡暫且可以放在一邊,想要拿下荊州,首先要打的就是江夏,不然上來就攻打南郡,兔子急了還咬人,劉表急了總不可能自己抹脖子。
先拿下江夏,有了江夏和南陽這兩個重中之重的地方,就可以儘興的布兵排陣,之後鯨吞荊州全境繼而拿下西邊益州也隻是時間問題。
炭筆比毛筆方便取用,簡陋的輿圖上很快畫滿了道道,都是沮授想出來的行軍路線圖,沮治中身體裡住著一個想要大殺四方的靈魂,可惜他身為治中不能輕易離開鄴城,不然他更樂意親自前往荊州指揮作戰。
溫侯作戰勇猛,攻城略地不在話下,隻是有一點稍有欠缺,不能讓他自己拿主意,打仗不光要有勇猛,更要有戰略,不然的話,古往今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例子也不少見。
荀彧旁邊聽沮授侃侃而談,旁邊的其他人暗暗點頭,都很讚成沮治中的想法,天下已經亂了那麼多年,誰不想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他們家主公能夠鎮壓各地叛亂將大權窩在他一個人手中,他們這些下屬也與有榮焉。
原煥起身過去,看著幾乎瞧不出原樣的輿圖想了一會兒,拿起炭筆將漢中圈了出來,“益州內亂,張魯最近可有異動?”
荊州留給劉表劉備折騰,他們先打漢中,再由漢中南下打進益州,在拿下荊州之前拿下益州的可能性更大。
“張魯最近老實了很多,沒有和以前一樣煽風點火,說來也怪,益州內亂,劉範壓不住劉焉留下的謀士將領,又鑄大錢導致整個益州物價飛漲,正是他生事的大好時機才對。”沮授皺起眉頭,不太確定漢中那邊是真的老實還是暗藏禍心。
荀彧順著他們家主公的筆畫看了一會兒,抬眸溫聲問道,“主公想借西涼的兵馬攻打漢中?”
原煥笑著點了點頭,“知我者,文若也。”
涼州馬騰看他們這邊一直沒有動靜,幾次上書想要親自來鄴城拜見,不過涼州那邊需要防備羌人氐人,馬騰韓遂這兩個主心骨不能輕易動彈,爭來搶去最後活計還是落到了馬超身上。
呂布先前已經答應讓馬超帶兵來中原,想必涼州那邊已經準備妥當,馬超帶兵自涼州南下,關中有曹操的兵馬,正好兩邊合作到漢中解決張魯。
漢中地勢險要,硬打的話可能打上七八年都不一定能打出結果,架不住張魯並不是個硬脾氣,對於一個腦子裡裝滿了怎麼投降的漢寧太守,大軍壓境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震懾。
漢中原本的縣令縣丞以及其他的官吏在他就任之後全部被廢除,隻留下五鬥米道的人來處理教務,順便兼管民政,
張魯、張角、張寶、張梁……
都以教派起家,都姓張,幾個人當然有點不清不楚的關係,張角掀起黃巾大亂,張魯隻是割據漢中,這樣看來是張角兄弟幾個更有本事,不過論資排輩,張魯卻是他們祖輩的嫡係。
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名叫張陵,人稱張天師,據說在益州的深山裡遇到仙人傳道,也有人說是他自己天資卓絕本人悟道,總之在他下山之後,就開始畫符念咒替人治病,教人悔過信封天神,慢慢的信徒越來越多,逐漸成為益州有名的教派。
五鬥米道最開始不叫五鬥米道,張陵張天師最開始定的正式名稱可能隻有一個“道”字,隻是因為後來加入的百姓必須先交五鬥米,慢慢的就被傳成了五鬥米道。
張陵為天師,張陵的兒子張衡被稱為係師,到了張衡的兒子張魯這一代則被稱為嗣師,張陵和張衡專注於“以忠孝導民”,到了張魯這一代,他們就不滿足於當個平平無奇的教派首領了。
旁係偏支張角、張寶、張梁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張魯沒有他們兄弟那麼高調,隻是和劉焉聯手,借助劉焉的勢力割據漢中。
劉焉把漢中郡改成漢寧郡,張魯在劉焉的舉薦下擔任漢寧太守,兼任鎮民中郎將,對他來說,這個官職已經很高了,畢竟張魯更看重的是他五鬥米道教主的身份,治理漢中也不是靠他漢寧太守的官職。
那人在漢中自稱“師君”而不是“太守”,所謂師君,就是天師兼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