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五十四初冬十月,帝國正式出台了關於扶持偏僻落後地區的相關方案。
這一方麵的核心目標就是提升內陸,偏遠地區的就業崗位,民眾收入水平,儘可能的縮小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
具體措施有三點,一個是加大對中西部大城市的工業扶持力度,選擇若乾區域中心城市進行重點扶持發展,創造更多的第二、第三產業裡的就業崗位,使得周邊地區裡麵的民眾可以就近的尋找適合的工作。
第二點,則是大力發展城鎮經濟,扶持小城市因地製宜發展工商業,進而在當地創造就業。
第三點,則是進一步降低當地的農產品,礦產品的外輸成本,具體體現為鐵路,內河運輸的費用優惠補貼。
第一批被列入重點扶持城市的有成都,昆明,貴陽,長安,伊犁等中部以及西部城市。
這些地方都是當地人口比較多,但是經濟能力又薄弱,工業一般般,並且是屬於區域中心的城市。
帝國高層試圖加大對這些中西部大城市的扶持力度,把這些中西部城市打造為當地的區域經濟、工業中心,進而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除了工業中心外,帝國高層根於東部發達地區的城鎮經濟模式,也在推動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裡發展工業,很多城市規模也不大,隻需要有那麼幾家工廠,那麼就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並有效的促進當地的經濟循環,進入良性經濟模式。
也不指望能做到多好,主要還是為了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或者是有機會去外地大城市務工的,很多人因為家庭等各方麵的因素影響是無法到大城市務工。
如果有的選擇的話,很多人其實還是願意在家鄉城市工作,哪怕收入低一些。
但是這一點其實比扶持發展區域經濟中心還要更難。
扶持發展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話,這城市本身就具備比較優良的條件,帝國高層隻需要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再給予部分資金,主要是交通設施方麵的投入給予一部分支持的話,那麼發展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但是中小城市的發展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畢竟工業這東西本身是有著聚焦效應的,工廠對周邊的供應鏈,運輸成本都非常的敏感,而這些東西小地方相對於大城市而言,具有天然劣勢。
所以小城市想要發展工業,是非常困難的。
值得一提,小地方發展工業困難,這也是過去幾十年裡,大楚帝國各地方衙門幾乎明目張膽的保護當地中小紡織企業以及小五金機械工廠的重要原因。
因為在大工業時代裡,紡織業以及小五金加工廠(生產農具,廚具等簡單金屬製品)的門檻算是比較低的了,對其他方麵的要求都不是太高,同時也能有當地市場的支撐。
因此這兩類企業,是絕大部分小城市裡僅有的工業。
為了保護自家僅有的工業獨苗,各地方的楚國官府衙門基本上都喜歡搞地方保護,給外來各種紡織品,小五金尤其是農具,廚具這些產品設置了大量暗地裡的障礙。
這也是紡織行業裡,並沒有出現超大規模紡織企業,的重要原因,因為很難獲得大量的市場,那些看似規模很大的紡織企業,其實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的紡織大企業。
不像是其他類型的工業,很多企業都能夠把產品賣到全國去,並且也不會遇到什麼阻礙。
比如最近很火爆的電影工業所需要的設備,安州光學儀器公司的攝影機,放映機以及其所生產的電影膠片幾乎不會遇到什麼障礙。
因為這玩意的技術門檻非常高,彆說小地方城市也能搞了,就算是大城市裡也很難搞得起來。
但是,僅僅依靠地方上的小型紡織業以及小五金機械產業,是很難真正的推動當地工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
因為這些小地方的這些企業,他們受益於地方保護能夠獲得當地大量市場,但是同樣也因為地方保護的緣故無法向外擴張進而擴大規模。
這兩類企業就是吊著半口氣,死不了,但是也長不大!
而這個時候,帝國高層方麵通過多年的調研以及試點,最終推出來了要求各地因地製宜發展工業。
這是為了避免各地方的重複同類競爭,然後又陷入新一輪的地方保護困局。
因地製宜的話,這個就比較有可操作性了,比如一個地方裡的地形氣候很不錯,那麼就可以大規模的種植茶葉,然後發展茶葉加工業,最終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當地民眾的稅收。
又比如當地某個地方比較適合種植某種水果,那就種植水果,然後發展水果加工業。
總之是讓各地根據自身的獨特優勢去發展,而不是和以前那樣一窩蜂的看見什麼賺錢就做什麼。
而實際上因地製宜發展工業,這事很多地方以前也在做,但是卻沒有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然後給予相關的扶持。
當帝國高層把這事提到了相應高度後,那麼就會給予相應的技術以及資金的扶持。
比如技術上,會選派專家團隊挨個走訪,調查,結合當地情況給出指導意見,適合種植發展什麼農作物。
資金上,給予地方一定的資金扶持名額,用於發展專項產業的扶持資金,或用於補貼,或用於交通設施改進,或用於減免一定稅收。
這有了扶持後,那麼地方推動起來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行性。
扶持偏僻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這一項宏觀政策,可以說是帝國最近十年來所提出來的最為重要的一項政策了。
而做這事也不僅僅是提個口號,而是會真正的調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的,這背後所涉及的資金規模是好幾個億呢。
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當然不會直接發放出去,更多的其實還是通過對交通,水利,地方特色產業補貼發放下去。
其中民眾能夠直觀看到的,應該就是鐵路以及各種公路建設了
。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放在帝國裡同樣是有用的。
這交通不便宜的話,不說發展工業不工業,當地民眾想要出去打工賺錢都困難。
所以偏僻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先行條件就是交通設施的建設。
而帝國高層在這種事情上一向來動作都很迅速,僅僅是一個月後,鐵路機構就已經公布在西南鐵路網,西北鐵路網以及北方鐵路網這三大鐵路網的支線建設計劃。
爭取在未來十年內,圍繞這三大鐵路網的現有乾線鐵路,建設一批支線鐵路,讓更多沒有通行鐵路的地方實現通鐵路。
在這年代裡,公路運輸的運輸量還非常小,同時成本高昂,因此對於缺乏河運網路的地方而言,大批量的人員以及貨物遠距離運輸裡,鐵路運輸依舊是最高效,也是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
這一點和原時空的現代社會裡是不一樣的。
原時空的現代社會裡,隨著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修築公路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時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的各類大貨車,使得運輸量能夠上來,並且成本也可控。
但是這些在當代是無法實現的,比如工程技術,雖然大楚帝國裡的工程建設裡已經大規模使用了機械化設備,但是成本依舊算得上比較高昂,效率是遠不如後世的現代機械設備的,這意味著修築公路的成本不會太低。
而汽車以及馬車,馬車不用說了,彆看著原始,但實際上運輸成本很貴的。
而汽車的話,當代的汽車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汽車的技術水平還是比較有限,運輸成本依舊算得上比較高。
綜合各種條件,雖然鐵路修築成本比較高昂,但是修成後的綜合效費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