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明軍騎兵(2 / 2)

同時,步兵方陣的右側後位置上,還有第一輜重營,該營還是老規矩,充當全軍的戰略預備隊,同時也是為了防備敵軍從右路繞行襲擊。

步兵方陣的左側位置上,則是第一炮兵旅以及第一騎兵旅。

整個保鄉軍,擺出了大小十多個方陣!

而對麵的明軍呢,同樣列出了眾多的大規模密集方陣,而且數量更多。

他們有的方陣是在寨牆後方,有的則是在寨牆前方,同時寨牆上還有眾多竹木製造的箭塔上部署了大量的弓箭手。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們的右翼,也就保鄉軍左翼所麵對的方向上,有著三個大規模的車陣。

這個車陣並不是說什麼普通馬車組成的防禦陣型,而是以搭載了輕型小炮的馬車為主的車陣。

他們往往以一輛車上的小炮為核心,集結多人乃至十餘人火槍手,弓手,長矛手不等。

而多輛搭載了火炮的馬車又組成了一個個個小車陣,最終多個車陣彙成了大車陣。

明軍這種以輕型車載火炮為核心的車陣,對付傳統冷兵器步兵很管用,要機動力有機動力,要火力有火力,一度打的北方的韃靼人生活不能自理。

一直到明軍遇上了喜歡玩重甲和盾車的東擄……

早中期明軍和東擄的野戰,基本上都差不多一個模式,明軍靠車陣,東擄靠重甲!

結果也高度一致,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東擄推著厚實的盾車,硬扛著明軍各種輕型小炮的彈片推進,等他們進入幾十米的步弓射程範圍後就會用步弓密集射擊。

然後……然後明軍就崩潰了。

明軍打這種仗打的多了去,也輸的多了去,隻是吧,正常軍隊看見東擄裝備了盾車和重甲,己方的車陣打不過了,那麼就會想辦法抵消東擄的重甲優勢。

畢竟這場戰爭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持續好多年了,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明軍調整戰術了。

比如說然那些小炮不頂用了,那麼就會想辦法把自家威力更大的紅夷火炮拉上戰場,

拉不上去,那就輕量化啊,改進炮架啊。

在紅夷大炮麵前,區區盾車算個屁,一顆炮彈打過去,能直接摧毀一整排的所謂盾車……

什麼,你說火炮技術含量太高,沒辦法改進,那行,那不玩火炮的,咱們玩點傳統的。

比如說重甲!

人家東擄堆重甲,你也可以堆重甲啊,盔甲這東西又沒啥技術含量,有錢就能造一大堆。

一套普通士兵用的全套盔甲撐死了二三十兩銀子,如果是半身甲之類的十多兩銀子還能再倒找你幾兩銀子。

弄多點重甲往薊遼一擺,早就把東擄給平推了……

什麼,你坐擁天下九州更有江南這等繁華腹地,結果重甲的數量還比不過窩在窮山惡水的東擄!

那……

沒辦法了,守城去吧!

嗯,明軍就是這麼乾的,到現在,明軍在薊遼一帶一門心思守城去了。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明軍在薊遼玩車陣,屢戰屢敗,但是拿到中原腹地來對付流賊,又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好用的很。

至少用來對付高迎祥為首的各路義軍,那是一打一個準。

畢竟高迎祥他們沒有多少盔甲,彆說盔甲了,正兒八經的武器都沒多少。

\b現在,左良玉是把這一套東西直接搬到了裕州戰場上,指望著右翼的三個大型車陣一錘定音,攻破保鄉軍的左翼,進而奠定戰局。

人家明軍明晃晃的在右翼擺出了三個大型車陣,總兵力至少兩千人,各種小炮好幾百門。

羅誌學又不眼瞎,自然是針鋒相對,直接把炮兵旅的十八門火炮都拉到了左翼。

東擄對付明軍的車陣,是依靠厚實的盾車,重甲,死扛著明軍的炮火推進到數十米距離,再用弓箭密集射擊,最後身披重甲衝上去廝殺取勝。

而保鄉軍不一樣,保鄉軍的重甲步兵雖然也多,但是保鄉軍裡的重甲步兵在定位上,和明軍,東擄的重甲步兵定位不一樣。

保鄉軍的重甲步兵,定位是給火槍手提供保護,並不是主力廝殺兵種。

保鄉軍的主要殺傷手段,是槍炮。

而更準確的說是六百斤長管火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