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集權巔峰:參務大臣(1 / 2)

新生的大楚帝國裡有兩大院,也就是軍務院和政務院。

而這兩個院名義上是個院,但是都沒有設立院長或副院長之類的職務,都是徒有虛名而已,和大督察院、大審判院、司法院、翰林院都有掌總的人截然不同。

怎麼說呢,大督察院的都禦史也才正二品,而工業部等名義上歸屬政務院的尚書,人家也是正二品呢。

因此工業部和大督察院實際上是平等機構,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

同時表麵上是羅誌學直接管轄兩院,但實際上也就等於羅誌學繼續直轄兩院內的十幾個部機構。

而再加上其他機構,羅誌學直接管理的中央機構就有二十多個了,並且這還是暫時,未來羅誌學還打算對工業部等政務院的部進行拆分,準備再設立多幾個政務部。

那麼未來羅誌學直接管理的中央機構可能就能有三十幾個。

而目前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目前是各府,未來是各省也直接向羅誌學報告。

未來再來十幾個省級機構的話,那麼羅誌學直接管理的機構就得有四十多個左右。

這些機構的所有事務,最後都會彙總到羅誌學這裡來,而羅誌學一個人肯定是沒辦法處理這麼多事務的。

而這就需要羅誌學謀劃已久的製度來進行減輕自己的工作了,同時又能牢牢把控權力了。

這就是羅誌學謀劃已久的參務製度。

參務製度,這是羅誌學參考了明內閣製度、清軍機處製度,綜合其優劣後製定的一個製度。

羅誌學將會挑選部分臣子,讓其‘入宮參讚要務’。

這些臣子連個正式職務名稱都沒有……隻有一個不算差遣的差遣!而形容為參務大臣,隻是為了好記……

因為根本就沒有參務大臣這個職務,同時也就無品級、無定員、無薪餉,連固定的辦公地點都沒有,參務大臣們都是兼職。

來去隻需皇帝一句話,用誰也隻是皇帝一句話。

此外這些參務大臣之間也沒有高下之分,互不統屬。

\b並且每一個參務大臣分管不同方麵的事務,免的出現一個文官參務大臣對軍務指手畫腳。

\b簡單來說,就是羅誌學準備找五六個人,讓他們各自分管一大片事,並讓他們直接對自己負責,讓自己的工作輕鬆一些,同時又嚴格限製這些人的權限,並能隨時收回。

\b這種製度好壞先不去說,未來會演變為怎麼樣也不提,但這已經是羅誌學目前所能想到最好的一個權力製衡辦法了。

畢竟羅誌學不打算把權力直接下方,但是自己又忙不過來,同時又擔心出現權臣尾大不掉的情況。

最終,選擇這種名不正言不順,來去全憑羅誌學一句話的參務大臣就出現了。

九月十七日,羅誌學頒發新官製後,下發聖旨,招參謀部部長徐誌賢、軍政部部長魏開福、工業部尚書袁高峰、稅務部尚書陳星凱、吏務部尚書郭全書、大督察院都禦史秦高林一共七人隨駕參讚軍政要務。

而這七人,也被外界稱之為參務大臣。

而當百官們詳細了解了這個參務大臣負責的具體事務後,一個個很默契的把他們當成了類似明朝閣臣的這種大臣。

\b因為羅誌學下發的聖旨裡,已經詳細規定了各臣子的分管事務範圍,\b徐誌賢分管部隊建設、作戰、訓練等事務,魏開福分管人事、軍紀、考核、募兵、軍民等事務。

袁高峰除了分管工業部所屬的一堆工廠外,還分管民生經濟事務,簡單來說就是內部發展的事都歸他管,這負責的事一大攤子呢。

\b參務大臣製度的出現,讓羅誌學能夠在直接掌管數十個機構的同時,還能把事情處理的過來。

\b敲定新官製,推行了參務大臣製度後,羅誌學針對新生的大楚帝國的政治構架改革也算是初步完成了,後麵雖然還有其他諸多事務,不過都可以慢慢。

畢竟框架已經打好,接下來往裡頭填充內容就行了。

因此敲定這些大框架後,羅誌學也就把聚集在漢陽城的各將領們、地方官員們給趕回了駐地。

時局緊張,事情那麼多,該滾回去辦事就滾回去辦事,天天賴在漢陽城乾啥。

\b這眾多文武官員相繼離去後,漢陽城這邊才算是恢複了正常情況,而在九月的十八日,羅誌學召開了第一場參務會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