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是,這些措施也都需要錢糧來支撐。
明廷為什麼始終無法解決陝西為首的各路農民軍起義問題,今天剿滅了一股義軍,明天又冒出來一股義軍。
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恢複當地民生所需的錢糧!
這也導致了他們隻能在軍事上鎮壓義軍,但是卻沒辦法從根子上解決義軍問題。
義軍為什麼會產生?前期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地連年的乾旱等極端天災,再加上日益沉重的稅賦攤派等。
\b這些導致了大量的農民破產,食不果腹,農民們為了求生開始造反搶糧,最終演變為大規模的起義軍。
而這些起義軍到了這個階段後,因為規模的持續龐大,就被迫不斷的劫掠鄉野,攻打城池搶糧。
官兵自然會派兵來鎮壓圍剿。
而起義軍和官兵之間的大規模交戰,進一步造成了規模更加龐大的人為災難,大量農田被拋荒由此進一步加劇了陝西豫西一帶地區的災難。
天災人禍之下,當地民眾就更加活不下去了,這些人或是被迫,或是自願,最終都會加入起義軍之中。
在這個持續過程裡,官兵也在持續剿滅義軍,而且到目前為止,官兵打義軍還是比較容易的,基本上一打一個準。
但是,問題就出在打完之後!
朝廷派遣大軍把義軍剿滅,擊潰之後就不管了……或者說也沒能力管了。
當地的民生沒有恢複,大量投降的義軍或流民們無法得到妥善安置,尤其是一些接受招安的起義軍,朝廷雖然接受了他們的招安,但是往往隻是讓他們駐紮在某一片地方自生自滅。
接受招安的義軍過幾個月一看,哎呀,自己又要快餓死了……於是乎又舉旗造反了。
其他被擊潰的義軍分散後,慢慢的也會繼續收攏殘兵或挾裹流民再一次發展壯大。
如此,朝廷就發現,各路義軍根本殺不完,今天乾掉一支義軍,明天又冒出一支來,過幾天就冒出更多來。
賊軍如野草一樣,燒了一遍又一遍,卻也頑強的長了一遍又一遍,並且越長越茂盛。
如果明末不出現什麼太大的變化,比如說沒有大楚帝國的崛起。
那麼明廷和起義軍之間的鬥爭隻有一個結果:起義軍遲早會把明廷乾掉!
而曆史上也是這樣的結果。
李自成他們數次戰敗又起兵,最終殺入了京師把崇禎帝給逼上了煤山。
縱觀起義軍和明廷之間的鬥爭,那麼就會發現純粹的軍事鎮壓沒啥用,要想真正的解決起義軍問題,隻能是把當地的民生給恢複起來。
而大楚帝國現在在楚北地區,尤其是在南陽府、襄陽府、鄖陽府、均州一帶做的事,就是為了恢複民生。
再配合強力的軍事彈壓管控,把外界的高迎祥,李自成這些起義軍擋在外頭,也把明軍擋在外頭,不讓他們跑過來燒殺劫掠破壞民生,那麼這一片地方的民生就能得到持續恢複。
隻要民生恢複了,那麼起義軍的生存土壤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這麼乾,那都是需要錢糧的。
\b幫助農民們恢複耕種需要錢糧,幫助農民們度過青黃不接的時期也需要大量的錢糧。
而明廷那邊有這麼多錢糧嗎?
他們沒有!
或者說明王朝治下是有這麼多錢糧的,但是明王朝財政沒有。
如此也就悲劇了。
而大楚帝國不一樣,大楚帝國通過戰爭繳獲了大量的錢糧,同時占領了楚北和武昌府等地區後,又獲得了當地大量的糧食。
現在財務部庫存的現金都超過千萬兩之巨,囤積的糧食更是龐大無比。
隻需要調撥一小部分往災情比較嚴重的北方幾個府,那麼就能夠緩解當地的受災問題,從而更根源上扼製大規模流民的生產。
\b哪怕是調撥了一部分錢糧用於部分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用於恢複民生,但是大楚帝國依舊有足夠的錢糧維持大規模的軍隊擴張。
\b十月二十六日,羅誌學在禦前軍事會議上,正式授予第五師和第六師的番號,並任命原第一步兵旅旅長韓子平為第五師師長,同時晉少將軍銜,任命原炮兵總監張馬林少將為第六師師長。
同一天,下旨參謀部,軍政部等著手籌建第七師、第八師、第二臼炮團、第三臼炮團。
大楚帝國的擴軍,並沒有因為渡江戰役而停下,也沒有因為楚北地區的大規模以工代賑而停下,而是依舊保持著高速擴張。
而在這一次擴張之中,曾在武昌攻堅戰裡率領突擊營作戰,並率部第一批攻入城內的高正少校也如願以償的獲得了晉升,被調往第六師任職第二十四步兵團副團長,同時晉為中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