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兩條線更是一門都沒有。
東線第三師有六門,東線江北第四師有八門。
東線九江方向第一師,暫時還剩下八門。
現在大楚帝國陸軍裝備的九斤野戰炮,其實一共也就四十八門而已。
而臨湘城外,就集中了半數。
除了九斤野戰炮外,五斤野戰炮的數量也不少,第五師有二十四門,近衛師有二十門,加起來是四十四門。
臼炮方麵,十八斤臼炮比較多,一共有九十二門,第五師有十六門,近衛師有十六門,第一臼炮團有二十四門,第二臼炮團有二十四門,第六守備師八門,第八守備師八門。
四十八斤臼炮是第一臼炮團有二十四門,第二臼炮團有十八門一共四十二門。
至於兩斤半野戰炮,這種小口徑野戰炮在麵對臨湘城這種被明軍專門加固防禦,並針對炮擊都加固了大量工事的城池來說作用不多,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為了強攻臨湘,大楚帝國陸軍是下了血本的。
而下了這麼大的力氣,效果也是非常好。
等上午各炮兵部隊完成準備後,大約十一點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炮擊。
一百多門三種不同的野戰炮,一百多門兩種不同的臼炮開始對臨湘城頭以及城外明軍挖掘的一些防禦工事裡進行了猛烈的炮擊。
猛烈的炮擊,幾乎驚天動地,但實際上給明軍方麵造成的殺傷也不算多。
因為人家明軍看見楚軍動作這麼大,早就防著楚軍的炮擊了,因此早早就躲在城牆下或者壕溝裡。
\b但是這沒關係,楚軍之所以發動這麼猛烈的炮擊,也不是為了第一時間殺傷多少明軍有生力量,而是為了通過炮火來破壞明軍在城頭以及城外的一些防禦工事。
臨湘城裡的明軍吸取了鐘祥,武昌陷落的教訓,並沒有孤零零在城頭上駐防,而是在城頭上構築了繁雜的各種防禦工事,尤其是防炮工事。
其中最為典型的在城頭上堆積大量的沙袋了,這說起來還是明軍從楚軍得到的辦法。
因為楚軍會在臨近明軍,靠的比較近的炮兵陣地裡堆積沙袋,以防止明軍炮擊。
人家明軍也是有火炮的,雖然都是一些將軍炮,佛郎機之類的短管火炮,但是防守作戰的時候也能打個兩三百米呢,如果不顧命中率,殺傷力的話,也是能夠威脅到靠近部署的楚軍炮兵陣地了。
為了防備明軍炮擊,楚軍炮手會在構築炮兵陣地的時候,會構築沙袋工事。
這次數多了,對麵的明軍也是琢磨出門道來了,最後他們也學著這麼玩了。
同樣的,在城外挖掘壕溝這個行為,明軍還是學的楚軍的。
你們楚賊可以挖壕溝靠近城牆,我們也可以直接在城外挖壕溝,然後躲在壕溝裡防炮擊,等你們保賊衝上來後再出來用攻戎炮,虎蹲炮以及火槍和弓箭們進行火力攔截啊。
戰爭,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
而臨湘這邊的明軍為了自保,也是在能力範圍內學習保賊軍。
你讓他們搞一大堆火炮和新式火槍,那是不現實也不可能,你讓他們搞一大堆的披甲戰兵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讓他們修個防炮工事,挖個壕溝之類的還是問題不大的。
\b而現在楚軍的猛烈炮擊,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破壞這些防禦工事,比如說城外空地裡的大片距馬,欄杆等障礙物,城外壕溝上方的胸牆。
還有城牆上的城垛,沙袋等防禦工事。
破壞明軍的工事,同時也是為了壓製明軍!
進而掩護己方步兵和工兵部隊的行動。
攻城,可不是喊一嗓子衝上去就可以的,就和當初強攻武昌一樣,在步兵發起衝鋒之前,需要經過前期的一係列戰鬥。
在步兵發起進攻之前,楚軍需要肅清臨湘城外的明軍部分壕溝陣地,填平一部分的護城河,這樣才能夠獲得的出發陣地。
同時工兵部隊還需要把壕溝繼續往前延伸,同時還要偷偷的挖地道準備進行爆破。
\b而進行這些工作之前,就需要把明軍的氣勢給打壓下來,免的他們跑出來搗亂。
猛烈的炮擊也的確獲得了這個效果,自從上午進行了一次密集的大規模炮擊後,雖然中午時分開始楚軍的密集炮擊基本就停了下來,隻保持了正常的間隙炮擊。
但是明軍依舊沒敢跑出來進行大規模的反擊。
隻有小規模的反擊。
於是乎,臨湘攻堅戰的第一天裡,除了第一天的大規模炮擊後,後續的大半天時間裡都是這種小規模的進攻和反攻。
這種戰鬥看似規模小,但實際上非常的頻繁。
因此整個戰鬥場麵看起來似乎非常的沉悶而且枯燥,在這場沉悶枯燥的戰鬥場麵背後,實際上雙方參戰兵力已經達到了各自上萬人,真是場麵一點也不比野外大規模會戰差多少。
戰鬥中雙方將領們持續鬥智鬥勇,士兵們進行著看似規模小,但是依舊殘酷無比的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