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暫編第五混成營,意義重大,羅誌學可沒有放手讓參謀部等人自己去折騰,而是親自參與其中。
從初步的編製再到戰術製定,羅誌學都是親自參與其中。
儘管羅誌學前世並不是什麼軍事專業的人員,甚至連軍迷都算不上,但是得益於後世的資訊爆炸,所以多多少少也知道那麼一點。
怎麼說呢,這沒見過豬跑但也吃過豬肉啊。
\b所以羅誌學再怎麼樣,也知道原時空很長一段時間裡,部分國家流行過排隊槍斃這麼一個奇葩的戰術。
後世的時候,他對這種奇葩戰術還感到非常的驚訝。
絕對戰爭怎麼可能打的這麼古板甚至怪異……雙方人馬傻乎乎的排隊開槍,直到其中一方崩潰為止……
但是來到這個時代後,天天都在琢磨著打仗等事務,羅誌學卻是逐漸理解了這種戰術,甚至覺得這種戰術就是技術發展的必然性了。
如今甭管是楚軍還是明軍,又或者是東擄,他們的軍隊都大規模裝備了槍炮,甭管這三方的槍炮技術怎麼樣,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在這三方軍隊裡,槍炮正在成為軍隊的主力裝備。
尤其是火炮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
在楚軍不用說了,如今的楚軍給外界的影響就是槍炮犀利,強攻臨湘的時候直接動用了一百多門野戰炮以及一百多門的各類臼炮,至於那些攻戎炮、虎蹲炮、兩百斤短袍為代表的野戰短管霰彈炮,如今楚軍統計火炮的時候,一般都不列入火炮當中了,而是當成了步兵裝備。
而火槍的裝備比例也非常大,楚軍的主力部隊裡,火繩槍的裝備比例超過一半以上。
明軍,他們的槍炮裝備比例也不低,你彆看明軍打流賊的時候比較少用槍炮,但那是因為流賊的特殊性導致明軍不用而已,並不代表他們沒有。
相反,明軍裡的槍炮也不少,在薊遼一線,明軍就是靠著各類槍炮進行守城的,沒有紅夷大炮,關外的各城早就被東擄給攻破了。
野戰裡,明軍也廣泛使用各類攻戎炮,虎蹲炮,三眼銃,鳥銃等火器。
而在中原和楚軍交戰的時候,明軍如今也大量使用槍炮,北線的左良玉所部,吳三桂所部那都是有著大量槍炮的,連沉重無比的紅夷大炮都有不少。
左良玉所部的大本營葉縣,如今已經部署紅夷大炮至少二十門以上,各類鳥銃至少五千支以上。
楚南戰役時期,楊嗣昌麾下的明軍更不用說了,連機動的野戰炮都弄了幾十門出來,仿製的滅賊銃都有兩千支以上,原來的鳥銃也不少,至於去其他各類老舊火門槍數以萬計。
如今史可法鎮守九江,安慶一線,人家也不是靠著什麼刀劍長矛弓箭來鎮守的,人家也是有一大堆槍炮的,鎮守九江的明軍至少配屬了四五千支的鳥銃,紅夷大炮都三十門以上。
明廷,或者準確的說是江南的權貴士紳們為了防備楚賊東進,不少人都是出錢出力,就連沿海的鄭家都是出力不少,弄了不少紅夷大炮給史可法送了過去。
如今的九江、宿鬆等東線幾個明軍駐防的城池,作為抵抗楚軍東進的第一道防線,那可是部署了大量火炮以及配屬火槍的明軍士兵。
要不然九江邊上的楚軍早就殺過去了,何至於等了大半年,還要費儘心思準備東進啊。
楚軍、明軍如此,東擄那邊也不例外,他們自從接受了明叛軍孔有德等人後,也開始大規模組建槍炮部隊,並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
說起來,人家東擄現在鑄造的紅夷大炮,嗯,他們為了避嫌稱之為紅衣大炮的數量和質量不比明軍少,甚至還要更強悍一些。
並且他們剛開始使用紅夷大炮就發現這玩意作為陸軍用炮過於沉重,難以機動,所以打造了各種雙輪的炮架,直接把火炮拉倒戰場上使用呢。
\b在火槍上他們也不弱,並且東擄使用的火槍更加傾向於鳥銃,而不是和明軍那樣各種亂七八糟的三眼銃等火門槍。
原時空的鬆錦之戰裡,東擄在槍炮一項上已經全麵超越了明軍。
如今東亞地區裡的三大主要軍事力量,楚軍、明軍、東擄都是槍炮齊備的。
當這三方之間的戰爭大規模采用槍炮後,那麼各方將領們就不得不開始琢磨著該如何的提升槍炮的威力。
楚軍如今的一係列編製和戰術,同樣是出於這種考慮,為了提升火力,楚軍把火槍手的比例直接提升到了一半以上。
\b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到了極限了。
受限於火繩槍自身的缺陷,楚軍已經很難再提升火繩槍的裝備比例了,繼續提升的話,就會壓縮長矛手的數量。
而一旦缺乏了長矛手,那麼也就缺乏了列陣衝鋒肉搏戰的能力。
僅僅依靠裝備火繩槍的火槍手們,其稀鬆的陣型以及火力可沒辦法應對敵軍重裝長矛手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