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測試持續了三天時間,最終羅誌學拿到了測試報告。
各種測試報告裡,第一款燧發槍,也就是根據遂發手槍改進而來,進一步提高了加工工藝,簡化了零部件的遂發步槍都拿到了第一,尤其是擊發率以及故障率這兩項關鍵數據上,都穩居第一,實彈作戰中,擊發率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六。
故障率也非常低,各種極端環境下都能能用。
排名第二的則是研究所自行設計的槍機的燧發槍,擊發率比預計中的百分之九十五查一下,隻有百分之九十三,故障率有一些,但也不算高,其他的都普普通通,沒啥太搶眼的,也沒啥太差的。
排名第三的,則是第一款遂發步槍簡化而來的遂發步槍,擊發率墊底,故障率也墊底……
而最終經過工業部以及軍械部的反饋之後,決定最終選擇槍械研究所自行研發的槍機機構的燧發槍作為後續的主力步槍。
這玩意性能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卻是在可量產的情況下能做到的最好了。
敲定了詳細設計後,羅誌學還正式給這款燧發槍賜名為承順二年式燧發槍,簡稱二年式步槍。
給武器正式命令,並且以年份明明,這是去年就開始采取的措施,隻不過之前一直沒強製要求而已。
加上將士們也好,其他人也好,都習慣直接稱之為火槍,甚至民間還繼續稱之為鳥銃呢。
這一次羅誌學通過聖旨的方式直接賜名,也算是推動武器裝備的名稱正規化,彆老是亂七八糟的叫。
軍械部那邊也是感受到了羅誌學推動武器稱呼正規化的意圖,很快就明文下發各部,要求在正式文件裡,對武器裝備一律采用正式編號稱呼,不準以簡單的火槍,火炮等作為代替。
同時還附帶了一份最新的武器裝備的編號。
如今廣泛裝備的火繩槍,被稱之為元年式步槍,其他的幾種野戰炮、臼炮,也帶上了年份編號,基本都是元年式。
畢竟這些槍炮大部分都是去年大規模量產並服役的。
如此也就有了‘元年式兩斤半野戰炮’‘元年式五斤野戰炮’‘元年式十八斤臼炮’‘元年式四十八斤臼炮’等正式的稱呼。
當然了,雖然軍政部這麼乾了,但是底下的將士們日常時候,依舊不會這麼說,基本都是直接說成兩斤半炮,五斤炮、九斤炮、十八斤臼炮等。
但是這個二年式步槍,本來稱呼就很簡單,再加上為了和第一款的火繩槍以示區分,因此人們稱呼的時候,倒是直接稱之為二年式步槍,或者是二式步槍。
二年式步槍,采用武昌槍械研究所自行設計的槍機,擁有完善的阻鐵、保險、防風防雨等結構。
槍管以及槍托設計,在元年式火繩槍的基礎上進行稍微改進,口徑為十八毫米,槍重四點二公斤,槍管長一米二,全長一米六(帶槍刺兩米一)。
在之前的密集實彈測試裡,熟悉該火槍後的火槍手可以做到每分鐘兩發到三發的射速。
最大射程……嗯,這個沒意義。
最大有效射程的話,可以打一百三十米,不過即便如此命中率也會非常低,實戰中不建議這麼打。
經過對不同距離的實彈測試裡,最終確定最佳有效射程為六十米到一百米,在這個範圍裡,殺傷力可以確保,精度也可以保證。
而最佳殺傷距離則是三十米,在這個距離上,精度已經可以提升到非常高了,而威力也相當驚人。
這個距離上,這款火槍打出去的子彈可以擊穿大約一百二十毫米厚的硬木,或大概十毫米的鐵。
這麼說可能不夠直觀,簡單來說:一個重甲步兵裡頭套一層鎖子甲,中間套一層布麵甲,外頭套一層魚鱗甲,這種防護在戰場上已經屬於極端防護了,再多士兵都支撐不起來了。
但是麵對楚軍的火槍照樣扛不住……打起來就是一槍一個洞!
嗯,不僅僅是現在的二年式燧發槍威力這麼大,其實以前的火繩槍威力也這麼大,要不然明軍對楚軍槍炮犀利這個評語是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性能之外,還有兩項羅誌學最為關注的數據,那就是成本以及產能。
而這兩項往往也是息息相關的。
工業部方麵經過詳細論證之後,向羅誌學報告了產能以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