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遷都金陵(2 / 2)

不過炮台光有火炮也不行,也需要一定的守備部隊,免的敵人直接登陸從地麵進攻炮台,因此,第一近衛師在閱江樓炮台也派遣了一個團進行駐防。

總體來說,第一近衛師後續的任務比較輕,因此補充序列也是排在了後麵。

\b而當部隊進行休整和補充的時候,大楚帝國也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十月二十日,風雪之日。

羅誌學在城外的雨花台指揮部裡下旨,即日起正式遷都應天府,以應天府為京師。

正式遷都應天府金陵城,這是大楚帝國曆史性的一步,這意味著大楚帝國已經從一個局限在湖廣地區裡的小地方政權,正式成為了占據華夏半壁江山的大型政權。

這是大楚帝國從湖廣走向全華夏的重要一環。

為此,在下士正式遷都後,羅誌學還在十月二十五日,金陵城東郊的天壇裡進行了祭天,舉辦了一係列的正式儀式。

這些儀式說起來也沒啥實際用處,反而還耗費人力物力,但是卻又是一個王朝崛起的過程裡不可或缺的,因為這代表者正統性。

當代人,尤其是讀書人人家就認這個。

哪怕是大楚帝國內部的文武官員們,也認這個。

不正兒八經搞個祭天之類的儀式,總感覺自己還是一群流賊土匪……

不過各種儀式搞完後,羅誌學卻是沒有入住金陵城裡的宮城。

那地方早就被廢棄了,在楚軍殺到之前就已經隻剩下殘垣斷壁,滿地荒草,完好的建築就沒多少了。

如果是修繕的話,基本上和重新修一個皇宮也沒什麼區彆了,工程量太大,而且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做到。

經過朝議後,初步決定在明廷宮城的舊址上進行重建皇宮,不過這個重建時間少說也得好幾年。

在這之前,羅誌學將會暫時以金陵城內保存比較完好的園林建築,也就是魏國公府為行宮。

之前有人提議暫時以宮城西南角的內守備府為行宮的,然後被羅誌學一個眼神給瞪回去了。

雖然羅誌學對住的地方其實不太挑起,帶兵打仗的時候帳篷也好,野外的寺廟,民宅也罷,羅誌學都沒什麼問題。

但是吧,這行宮可不是他一個人住啊,這後頭陸續趕來的一群後宮嬪妃也會到這裡住啊。

而內守備府以前就是南京鎮守太監住的地方……

怎麼說呢,住這地方,羅誌學覺得彆扭。

自己好端端一個皇帝,住太監的地方像什麼話……

委屈誰也彆委屈自己,於是乎羅誌學把金陵城內保存完好,沒有遭到太大戰爭破壞的大型府邸挨個看一遍後,直接選擇了魏國公府作為自己的行宮。

曆史上弘光帝之所以住這地方,而不是選擇魏國公府這種高大上的園林,那是因為弘光帝是魏國公等人聯手把他抬上去的,隻要腦子沒壞,他就不可能去搶人家魏國公府的府邸……

再說了,他也沒實權,想搶也搶不著。

不過這些問題對羅誌學來說通通都不存在,如今金陵城內的各種權貴士紳們,除了之前就暗中投誠的少數官員,比如李元魁外,其他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部都被殺或逮捕了。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魏國公一家子。

攻克金陵城,光是侍郎級彆以上的高官,就或殺或抓了一打之多……其他的什麼公啊侯啊又或殺或抓了一打……

其他什麼高官士紳之類就更多了。

這種情況下,城內應該是沒人會對羅誌學要下榻魏國公府說三道四的。

十月二十七日,羅誌學正式下榻魏國公府改建而來的行宮。

之所以還拖了這麼些天,自然是需要給入城部隊留下整頓城內頑抗分子的時間。

金陵城作為明廷的前首都,陪都,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並且城內生活居住著眾多的明廷的達官貴人們。

可以說,城內心向明廷的權貴士紳,乃至普通大戶甚至普通讀書人們是多不勝數。

而對這些人,大楚帝國在其他地方,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你老老實實交稅,不公然反叛,服從大楚帝國的各項規矩,那麼大楚帝國的人也不管你。

但是金陵城不一樣,這地方是即將作為首都使用的。

羅誌學也好,一票大楚帝國的官員們也好,可不放心自己和一群心懷明廷的明廷遺老遺少們住在一起。

於是乎,大規模的肅清整頓也就不可避免的了。

先是東城區和北城區,然後是對整個城區進行了大範圍的肅清後,等整頓完畢之後,羅誌學才正式入城並下榻魏國公府。

其他各臣子們,也是陸續入城並下榻分配給他們的府邸。

後續一段時間裡,大批大楚帝國的官員將士們的家眷,也會陸續從武昌、襄陽等地遷移到金陵城來。

從此以後,金陵城將會成為大楚帝國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