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四師拿下了應天府江北地區,也就是和金陵城隔了一條長江的江浦城後,又順勢拿下了幾乎被明軍主動放棄的六合。
由此,也就初步把明軍徹底從金陵城長江北岸的明軍給驅逐了出去,不用擔心明軍在長江邊直接架設重型火炮,直接轟擊金陵城一帶的長江江麵,甚至直接誇獎轟擊金陵城了。
嗯, 之前明軍在長江北岸的時候,就會偷偷摸摸的架設火炮朝著金陵城外的長江江麵進行炮擊,實際傷害沒多少,但是侮辱性極強。
如今第四師順利拿下長江北岸的江浦一帶,也就能能夠更好的確保金陵城戰略安全,為此, 大楚帝國還在江北設立了一座新江防炮台, 就在長江南岸的閱江樓炮台對麵,部署有四門十四斤重炮以及八門九斤重炮。
如此, 金陵城東部的長江南北兩岸,都會有一座炮台,統稱為金陵東炮台,整個金陵東炮台一共部署有十四斤重炮十門,五斤到十斤的各式火炮二十二門。
總計為叁十二門重炮。
為了確保長江中遊的安全,避免明廷水師沿江而威脅到金陵城的安全,大楚帝國不僅僅在金陵城構築了江防炮台,同樣也在鎮江府圌山、常州府江陰、鬆江府吳淞這叁個地方構築了炮台。
鎮江府的江防炮台,儘管構築時間不久,但是形成戰鬥力卻是非常快速,在楚軍剛拿下鎮江後沒幾天,楚軍陸軍就已經在這裡構築了一個簡陋的炮台,並部署了十多門火炮, 後續又特地抽調了一批二十多門火炮增援該地,目前鎮江炮台總計有火炮叁十多門。
火力密度一點也不比金陵炮台差, 隻不過這些炮台,暫時還是以野戰炮兵陣地而存在, 防禦能力還稍微差了些。
常州府江陰炮台, 這裡因為江麵狹窄,地勢也比較良好更加適合構築為大型江防要塞。
因此在這裡楚軍不單想要構築了一個大型的江防炮台,還構築了麵向地麵進攻的大型堡壘,甚至還打算在江陰背麵開辟一個海軍基地呢。
這是一個同時可以打擊江麵,並抵抗地麵進攻,駐防海軍戰艦的大型綜合要塞。
而在大楚帝國高層心中,江陰炮台的重要性,更要超過鎮江東炮台乃至金陵東炮台。
這地方,才是封鎖長江,避免敵軍戰艦沿江而的最佳戰略要地。
所以江陰炮台的設計規模非常龐大,預計構築百個炮位,並且其中絕大部分還會是重炮炮位。
甚至不少炮位都是按照還在開發中的十八斤重炮乃至二十四斤重炮來設計並建造的。
隻不過整個工程量會非常龐大,再加目前大楚帝國的重型火炮產能也有限,估計哪怕是現在這種緊張的戰爭時期裡,最少都需要一年以的工期。
因此暫時來說,江陰炮台和鎮江炮台一樣,說是炮台呢, 但實際就是一個野戰炮兵陣地……
火炮倒是有不少,足足有四十多門,這主要是海軍那邊出力,拿出了一部分火炮用於該炮台。
最後則是鬆江府的吳淞炮台,這個炮台比較特殊一些,因為這個炮台其實並不是為了封鎖長江的。
這地方已經是長江入海口了,整個入海口江麵幾十公裡呢嗎,哪怕是隻計算吳淞炮台到對麵崇明島那也是十幾公裡寬呢。
就以當代的火炮有效射程來說,根本不可能封鎖這麼寬闊的江麵。
這個吳淞炮台,其實是用來封鎖鬆江府境內的黃浦江的,阻擋敵軍的戰艦沿著黃浦江殺入鬆江府腹地,再沿著水網深入江南腹地。
為此,大楚帝國在這裡構築了吳淞炮台,並且和江陰炮台一樣,同樣也構築了駐防堡壘,駐防了足足數千人的兵力。
大楚帝國陸軍核心主力部隊的第一師所屬第四步兵團就駐防在這裡。
述的金陵城、鎮江、江陰、吳淞一共四座大型江防炮台,就是最近幾個月來楚軍為了構築長江江防所做的努力了。
為此大楚帝國砸下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
人力都還好說,這年頭啥都缺,就是不缺人,大楚帝國東進的時候,抓獲了大批的戰俘,其中部分被挑選整編為守備軍士兵,但是大部分還是被編入了各種各樣的屯墾營、建築營。
並且因為江南地區可供屯墾開發的荒地也沒多少,再加需要施工的地方不少,比如皇宮、各大炮台、兵營等等,因此很多都是被編入了建築營裡。
除了這些軍方直接控製的建築營外,其實民間裡也有大把吃不飽飯,隻要給一口飯吃就來乾活的青壯民夫可供使用。
比如建築吳淞炮台的一萬多工人裡,就有半數是在當地雇傭的青壯。
而雇傭的工錢也很低,一天叁頓,兩頓乾飯一頓稀飯……然後沒了!
至於額外的工錢那是彆指望了。
然而就這,還是大把人來乾活!
尤其是農閒的時候,這些青壯力來乾活也不是說為了賺錢什麼的,純粹就是為了吃口飯,給家裡減輕口糧的負擔。
大楚帝國不僅僅在吳淞江修炮台的時候這麼乾,其實在其他地方進行其他一些大規模,會在農閒的時候大規模招募農村裡的空閒青壯進行施工,一方麵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另外一方麵也是為了給農閒時期的青壯們一條打零工填飽肚子,以便給家裡節省一些口糧。
哪怕是平日裡,也會有一些活不下去的青壯來乾活。
因為人力成本很低,因此大楚帝國建設四大炮台的時候,花出去的工錢沒多少,倒是供應這些工人們吃的糧食稍微麻煩一些,這個麻煩並不是說沒有糧食,而是運輸糧食比較麻煩。
單純糧食的話,這點對於控製了長江流域重要產糧區的大楚帝國來說也不是什麼問題。
自從占據楚北之後,大楚帝國官方就沒缺過糧食。
楚北、楚南、江西贛北贛中、江南、浙北。
看看大楚帝國占據的這些地方吧,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傳統意義的魚米之鄉。
隻是這些糧食都是分散在各地的,大楚帝國通過稅收的方式,讓民眾自行把稅糧挑運到鎮的稅務所。
當地稅務所把征收來的糧食會當場移交給財務科納入國庫管轄,並按照官方的糧食收購價折價記賬。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征收農業稅的時候,是征收實物稅,但是統計的時候卻是以銀兩為單位進行統計的緣故就是在這裡了。
納入各地財務科的糧食,會和其他納入國庫裡的物資區分開來,並移交給儲糧司進行儲存或販賣或用於俸祿發放。
眾多的糧食被集中到各個縣城裡後,其中部分會在當地裡販賣,以供應當地非農業人口。
還有部分則是會調運到外地缺糧的地方,比如說非農業人口更多的府城、省城等,不過這些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了。
還有部分,則是會在各地官方倉庫裡儲備起來,充當戰略儲備糧食,用以災荒或其他需求的緊急糧食需求,並且這些糧食按照規定每年都會進行新糧換舊糧的替換。
最後還有一部分運輸比較便利,尤其是靠近長江的地方,這些地方的糧食往往會被集中起來到沿江碼頭倉庫,然後被進一步船運到各地,不管是充當軍糧,還是用於賑濟糧食,又或者是供應外省城市等等。
糧食在征收再到儲糧司的運輸管理,都是有著一整套完善的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糧食的運輸成本也不小,尤其是河運不便利的地方,糧食根本就沒辦法大規模外運。
成本太高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