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羅誌學目前做的是管人,而不是管事,現在的他很少親自管理某一項事了。
你真讓他直接管事,那麼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裡海量的繁雜事務,能把他給直接淹沒了。
但是管人就比較輕鬆了,隻需要把大方向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就行如果方向出錯了,那麼就換個人上去修正方向。
同時一些大事往往會在參務會議裡進行討論,羅誌學也不會親自參與,而是等這些大臣們爭論玩了,再挑一個符合自己利益的結果定下調子,如果大臣們討論的多個結果他都不滿意那麼就打回繼續讓大臣們討論
如果還不滿意那麼就換人討論
總歸是能夠得出一個讓羅誌學滿意的結論的。
這也是羅誌學為什麼看似直轄這麼多機構而沒有類似的緣故實際上他根本不可能直接管理這麼多事情他日常了更多的是管人管那些重臣們。
皇帝嘛,最重要的就是用人。
人用對了,那麼事情也就對了,人用錯了,那麼事情自然也就錯了。
通過用人,來貫徹自己的各項政策,這才是目前羅誌學的統治方式,而不是和以前那樣,屁大點事都自己親自上
但是這種管人不管事的方式,也很容易讓羅誌學脫離基層,得到的都是臣子們編造過後的反饋。
因此,羅誌學也需要其他的消息來源渠道,比如說密折製度。
也需要一定的威懾力,讓其他官員們警惕起來,甚至恐懼起來,比如說翰林院內務調查科。
恩威並施,一邊大度管人放權,一邊派出無數的暗探搜集下屬官員的動向防範任何的負麵事件的出現。
講究的就是一個平衡。
通過兩三年的努力,羅誌學在大楚帝國裡初步構建了一個多方派係共存的穩定構架,並通過工作分管的方式,隨時調整麾下各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的職權,平衡派係。
如今的大楚帝國裡,是不同機構,不同的大臣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然後被柔和在一起做事,而他們唯一的共同點,那就是圍繞著羅誌學這個皇權的實際代表。
一旦離開了羅誌學,那麼他們都是無根的浮萍。
這就是要有平衡多派係政治構架的重要性,缺一不可,而任何一方想要壯大也會引起其他派係的對抗。
而羅誌學嘛,始終穩坐高台,看誰弱勢一些了就拉一把,看誰強勢了就壓一把,始終維持多方平衡。
而參務製度,也是這種平衡體係的具體體現!
同樣的也是羅誌學為什麼把軍方將領裡的徐誌賢和魏開福這兩個人,也列入參務大臣的緣故。
這也是為了維持權力構架的平衡。
軍方必須要在參務院裡這個帝國最頂級的政治平台上擁有自己的聲音維護軍方的權益。
不過也隻局限於維持軍方自身的利益而已,羅誌學可是另外一邊還在推行軍政分離呢。
地方上的巡撫都沒指揮部隊的權力了,這京畿裡的文官們,哪怕是郭全書同樣也沒有對軍事行動指手畫腳的權力,反過來,軍方也不能對地方政務指手畫腳。
因此大部分的禦前參務會議裡,羅誌學一般都是不宣軍方的這兩個參務大臣的。
參謀部部長徐誌賢,軍政部部長魏開福這兩個人自然也明白為什麼,因此平日裡也不怎麼去參加參務會議,即便是參加了,隻要討論事項不涉及到軍方,那麼他們也不會發言,純粹當一個工具人,而到了一些需要投票的環節林,他們往往也是直接棄權,讓五個文官體係的參務大臣們自己爭奪。
但是當涉及到軍方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然後該噴的噴
比如說去年年底的時候,禦前參務會議裡討論承順三年度的財政預算的時候,因為軍費預算這個事,這兩個軍方大佬口水狂奔,和郭全書他們幾個文官對著吵架呢。
當時郭全書他們這些文官們,覺得承順三年的時候,撥給兩千五百萬軍費也就差不多了,這兩千五百萬,可比承順二年的一千五百萬足足多了一千萬呢。
而且這隻是常規軍費而已!
等到真正打起來了,那麼肯定還會大規模抄沒各類敵方資產的,到時候這些一次性的收入也會拿出來一部分補貼軍方。
就和承順二年的時候一樣,額定常規軍費隻有一千五百萬兩,但是在楚南戰役以及東進戰役裡,大楚帝國獲得了數以千萬級的一次性抄沒收入,加上東進戰役的耗費實在太多,原有的額定軍費撐不住。
再加上海軍那邊也是掀起了大規模造艦擴充艦隊的事,也需要一批軍費。
因此,陸陸續續拔給了軍方好幾批的額外戰費,總額差不多有一千萬兩左右。
也就是說,承順二年裡,軍方所獲得的實際軍費,是高達兩千五百萬兩的。
這就,可不包括軍方繳獲的大批直接用於戰爭的物資呢,包括繳獲自敵軍的槍炮,刀劍盔甲,軍糧乃至騾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