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徐誌賢剛才為什麼說要搞個炮兵交通壕,把臼炮拉出去的緣故。
對付這種烏龜殼,楚軍裡大量的兩斤半,五斤野戰炮所發射的實心火炮沒啥用,哪怕是九斤野戰炮也夠嗆,得用十四斤攻城重炮來進行火力壓製,再把臼炮拉上去,尤其是四十八斤臼炮,才能比較好的壓製敵軍的反擊火力。
這也是很好的體現了最近一年多楚軍的攻堅作戰思路:遇事不決用臼炮,還不決就用更大口徑更多的臼炮
這也導致了楚軍裡臼炮裝備越來越多,這彈藥錢也是越花越多!
沒辦法,現在明軍被楚軍的火炮打怕了,人家根本不可能跑出來和你玩野戰,於是乎楚軍裡悶頭發展的大量中輕型野戰炮和各種會戰用的戰術基本成了無用功。
楚軍也隻能是相應的提升九斤野戰炮的數量,甚至裝備十四斤的攻城加農炮。
至於臼炮就更不用說了,楚軍都搞了十幾個獨立的四十八斤的臼炮團了。
要知道當代的臼炮,基本上除了攻城外也沒啥卵用了,在野戰中根本就用不上
畢竟當代的臼炮其實性能很差的,射程近,精度差,操作起來還特彆的危險,還死重死重的機動能力也不咋地最後還耗費極大,開炮的時候需要同口徑野戰炮數倍的發射藥
然而即便如此,楚軍還是大規模裝備臼炮。
無他,明軍龜縮的太厲害,沒這麼多臼炮撬不開他們的烏龜開!
麵對不同的環境和敵人,是會嚴重影響一支軍隊的建軍思路的。
不僅僅在楚軍裡如此,在明軍裡同樣如此。
早幾年的明軍可不是這麼玩的,尤其是當初的盧象升,還跟楚軍來了一次堂堂正正的奔襲作戰呢。
結果一敗塗地。
正是因為盧象升在野戰中的慘敗,導致了明軍應對楚軍的時候,越來越保守,越打越像個縮頭烏龜,各種防禦措施比遼東那邊對抗東擄還要過分
以宋祖舜構築的揚州防禦體係而言,其實已經相當完善了,除了楚軍這麼個變態外,哪怕是三十年戰爭裡的歐洲同行們跑過來也隻能乾瞪眼
歐洲同行們的各種三磅團屬炮以及六磅,九磅,十二磅的野戰炮,對於這種防禦體係基本沒卵用,而且打了老半天興許連一個守軍的人影都沒見著
但是你以為守軍都已經完蛋的時候衝上去,人家守軍立馬掏出各種亂七八糟的火炮躲在壕溝堡壘裡進行反擊了。
但是,一味的被動防守可是擋不住楚軍的猛攻的。
畢竟羅誌學又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他可沒有被這個時代裡的各種習以為常的觀念給束縛住。
比如當其他人還在推崇著實心炮彈的強大動能威力時,羅誌學的目光卻始終瞄準在了榴彈上。
皇家理工學院那邊的榴彈研究組,已經足足有一百多個研究人員,他們一天到晚都在琢磨著該如何讓長身管火炮發射榴彈。
而該項目組是羅誌學親自抽調研究人員成立的,各種經費充分保障,可謂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他們要做的就是搞出來一種能夠讓長身管火炮也能使用的榴彈。
如今榴彈研究組那邊已經有了初步眉目了,他們搞出來了新的點火思路。
現在的榴彈發射的時候,是需要炮手直接在炮彈的火繩上點火,但是現在,他們琢磨著如何利用火炮發射時所產生的高溫來點燃引火繩
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個如今楚軍裡的臼炮部隊非常大的困擾和麻煩,那就是因為因為采用火繩引信,每一次把炮彈打出去之前都要炮手先點燃火繩這一步驟是非常危險的,楚軍裡經常有臼炮炮手因為操作失誤而導致的炸膛等事故,由此產生的死傷可不是個小數目
所以如今榴彈研究組的思路就是,既然炮手提前點燃太危險,那麼就改用發射藥產生的高溫來點燃引火繩,這樣就避免了提前炸膛,炮彈剛出膛直接爆炸等各種風險。
隻是這樣一來,采用舊式外露引火繩作為引信也不太行,還得找一種更加靠譜引信,最近他們正在搞木製引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總體來說,榴彈各方麵的研究的還算順利,不過因為時間倉促,也沒有什麼前例可以參考,哪怕大方向已經有了,但是具體的細節還需要反複的雕琢。
至少江北戰役時期,羅誌學是看不到新式榴彈生產並服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