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誌學看著鳳陽府那邊的地圖,然後忍不住想起來,能夠把這支騎兵給弄到手,以這些邊軍騎兵的戰馬以及騎術,再加上自己所提供的精良裝備和上好的薪餉以及夥食待遇。
這支騎兵的戰鬥力應該還能再往上漲個幾成。
而一旦能掌控這支騎兵,再加上己方現有的第一騎兵旅以及各師屬騎兵團,那麼後續殺到了北直隸一帶,麵臨明軍大批邊軍,乃至麵臨東擄蒙古大批騎兵的時候也就能放開手腳打一場啊。
想到這裡,羅誌學當即就是招來了麾下的幾個情報官員,重要是詢問江北地區的明軍騎兵情況。
結果發現還不太好搞。
這些明軍騎兵分成了好幾支,並且互不統屬不說,更關鍵的是這些騎兵並沒有受到強製性的約束。
哪怕之前的楊嗣昌也沒能全麵掌控這幾支騎兵,進而讓他們聽從楊嗣昌的命令進行作戰。
江北地區活躍的明軍騎兵分彆從宣府、大同、遼東三地抽調,名義上是增援江北,也歸屬之前的楊嗣昌統轄,但實際上楊嗣昌根本指揮不動他們
因為這些騎兵都是清一色的邊軍騎兵,那些將領們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邊軍裡的軍閥頭子。
楊嗣昌說的話,他們會聽,但是做不做就是很難說的了。
對自己有好處的也會去做,但是對自己沒好處的往往就當沒聽見了!
之前楚軍在運河一線發起規模龐大的包圍作戰,第十師繞道泗州北上奔襲桃源縣,第二十三混成旅登陸海州,進而奔襲宿遷的時候。
楊嗣昌其實給鳳陽府一帶的這三支明軍騎兵下達過命令,要求他們攔截楚賊北上。
一開始的確是有少量的明軍騎兵跑過來,但是他們一看對麵好幾萬明軍,而且也有楚軍裡的主力騎兵第一騎兵旅掩護的時候,他們一見沒啥好處,真上去打的話搞不好還要和楚軍裡的第一騎兵旅以及第十騎兵團死磕。
於是乎就象征性的隨便搞了幾個小規模的伏擊,緊接著就跑路了。
至於楊嗣昌讓他們襲擊第十師乃至第二十三混成旅,確保淮安後方安全的命令,他們直接當沒聽見了。
從這也就能夠看的出來這些邊軍騎兵的自主性非常高,而且這些騎兵將領們往往都是帶著私人利益在帶兵打仗。
有好處就上,沒好處就溜了。
就和之前的吳三桂一樣,朝廷讓他南下增援中原,他也的確帶著幾千兵力南下了,但是從頭到尾就沒和楚軍大規模交戰過,而是一路搶著來中原,然後又一路搶著回去。
仗沒打一場,錢糧卻是搶了不少,狠狠地給遼東關寧鐵騎回了一波血。
所以啊,當代這些邊軍,尤其是遼東那邊的邊軍,已經是發展為獨立的軍閥了。
當初崇禎下令他們南下的時候,人家吳三桂也好,其他幾個同行的邊軍將領也好,看似聽從崇禎命令,但實際上把崇禎話當成放屁。
他們之所以南下,除了要維持聽從朝廷命令這麼一個表象外,更多的還是借著這麼一個借口來中原搜刮一圈錢糧而已。
而這些對於楚軍的軍事行動而言,其實很有好處。
如果楚軍處於劣勢,比如出擊部隊沒有強悍的騎兵隨行,那麼這些邊軍騎兵們覺得遇上了軟柿子,就會跑上來捏一把,不說彆的,就算是搶到楚軍的一批槍炮以及物資彈藥,那都是賺大了。
但是反過來,隻要楚軍擺出足夠強勢的姿態,那麼就不用擔心這些邊軍騎兵和自己死磕。
這也是第十師西進鳳陽的時候,楚軍派遣了第一騎兵旅和兩個師屬騎兵團,以加強第十師方麵對抗騎兵的能力。
而明軍的騎兵們看到第十師方麵不好惹,那麼大概率也不會頭鐵非要來襲擊第十師。
這也是楚軍明明在騎兵上還處於一定劣勢的情況下,還敢西進鳳陽城的重要原因。
因為這些明軍邊軍騎兵,不會和楚軍死磕。
但是對於羅誌學想要把這些騎兵給收複那麼就不太好搞了。
這些邊軍騎兵的獨立性太強,這意味著楚軍很難通過常規的牽製作戰等方式,迫使他們和楚軍進行交戰,或者對他們進行包圍進而迫使他們投降。
因為哪怕楚軍圍攻鳳陽了,這些邊軍騎兵也不會冒險來求援,至於鳳陽城是否會被楚軍攻破,朱大典的死活,關他們屁事
一旦楚軍想要迂回包圍他們,而這些沒有必守之地,更沒什麼顧忌的騎兵也不會傻乎乎的停留在原地,見機不妙往往就跑路了。
沒有上頭壓著的這三支邊軍騎兵,如同三條泥鰍一樣,楚軍要想把他們給抓住可不容易。
對此,羅誌學反複考慮後,覺得想要在江北地區就收複這些騎兵,通過武力壓迫的方式不太靠譜。
因為人家根本不給你武力壓迫的機會!
倒是采用懷柔招撫的辦法可以用一用。
不就是幾個軍閥頭子嘛,用高官厚祿爵位也好,直接給錢糧裝備也好,隻要他們有這個心,敢開這個口,羅誌學就有信心把他們給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