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突擊和反擊,也和線列戰術扯不上關係,畢竟雙方的大量火炮所發射的炮彈,就在頭頂上飛來飛去,並且突擊和反擊的距離往往也是在百米以內甚至更進的距離。
這樣小的空間裡,沒有讓你慢吞吞列隊的時間。
等你列完隊,估計也被對方的炮擊殺傷的差不多了。
所以雙方的將領都很默契的,直接下令前線的步兵衝上去,然後發起肉搏戰。
天津城外的戰鬥模式,說實話起來非常的沉悶,沒有聲勢浩大數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大規模衝鋒,也沒有數百門火炮齊齊對著一個目標進行急速射。
相反,戰鬥往往是多門或最多是十幾門火炮,持續對一個目標進行炮擊。
步兵之間的戰鬥,往往也局限於在數百人之間。
楚軍都不得不臨時組織了更多的突擊隊,並且讓缺乏重甲冷兵器兵種的第一師和第十一師暫時負責反擊為主。
而突擊作戰,主要是由第二軍的第八師以及第二十師承擔。
不得不說,舊式編製的這些部隊在這種攻堅戰裡,尤其是短兵相接比較多的突擊戰裡,還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
他們的大批身披重甲的長矛手,刀盾手在這種戰鬥力比較好用。
這種沉悶的戰鬥一直持續了三天之久!
然而這三天時間裡,洪承疇等明軍高級將領卻是度日如年!
彆看戰鬥很沉悶,並且比較零散,似乎沒有聲勢浩大的大規模會戰的場麵。
但是死傷卻是一點都不小,並且明軍固守的各種堡壘和壕溝持續失守。
畢竟楚軍的幾百門火炮可不是用來看的,哪怕是分散到整個戰場上,但是火力密度依舊非常高。
更不用說隨著交通戰壕的不斷推進,楚軍裡的大量臼炮也是陸續前置,這些借助交通戰壕前置,並隱蔽在前線壕溝裡的臼炮往往會擊中多門,然後對著明軍集結的某段壕溝實施突然性的炮擊。
這種炮擊看似零星,規模也不大,往往可能也就隻有幾枚炮彈落地並爆炸!
但是殺傷力度卻是一點也不小,一旦有臼炮的炮彈命中,往往就會造成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明軍士兵的傷亡。
這裡十幾個,那裡幾十個
漫長的戰線裡類似的情況非常普遍,這樣也就導致了一天下來,光是死傷在楚軍前線臼炮手中的明軍士兵,就足足有好幾百人。
再加上野戰炮和重炮造成的殺傷!
楚軍的各炮兵部隊,在持續的炮擊中,在頭三天裡至少殺傷了三四千的明軍。
同時在楚軍的步兵突擊之中又死傷千餘人。
三天下來,洪承疇就發現自己手底下少了五千人以上!
這個結果讓洪承疇感到難以置信。
明明也沒怎麼打啊的,對麵的楚賊連正兒八經的大規模進攻都沒有展開呢,就靠著零星的炮擊和步兵的突擊,就乾掉了己方五千人。
現在的戰爭,說實話變的讓他看不懂了。
李成通上將等楚軍將領,可不管洪承疇他們心裡怎麼想,眼見前麵的三天戰鬥效果還算不錯,所以就繼續執行這種戰術。
七月二十八日,楚軍對天津城發動攻勢後的第六天。
楚軍第二軍所屬的第八師的臨時突擊隊一千多人再加上第八師的其他上萬兵力,決定強行突擊明軍在天津城外東炮台,徹底攻占這座明軍防線裡的三大據點。
這個東炮台,乃是明軍在整個天津防線裡最為重要的堡壘之一,部署了至少十五門長管火炮。
各種亂七八糟的短管火炮更是達到兩三百門之巨,總兵力至少上萬人。
這其實就是一座圍繞著整個山頭而修築的要塞。
整個天津防線,其實就是天津城在中間,然後東西兩座小堡壘,一起構成了相互支援的防禦體係。
其中的東炮台,一直都是楚軍的主攻地點!
為了攻克這個東炮台,楚軍集中了八十門的各口徑臼炮,上百門的各種野戰炮。
此外海軍方麵也派遣了戰艦冒險進入直沽河,直接抵近對東部堡壘進行炮擊。
海軍方麵雖然隻派了五艘戰艦進入直沽河,但是發揮出來的火力卻是相當強大,足足提供了至少三十門艦炮的火力支援呢。
在楚軍持續六天的炮火襲擊下,東炮台早已經麵目全非了。
如此情況下,楚軍方麵的李成通等高級將領們,認為對東炮台發動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所以才下令對東炮台發動了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