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部的工廠等著訂單,研究所等著獎勵,就連陸軍也指望著再拿一筆額外采購這種火炮以及榴彈的軍費啊!
這沒錢可不行。
而在大楚帝國裡,大批經費的支持,甭管是軍費還是行政費用,沒有羅誌學點頭那是不可能成型的。
所以工廠想要獲得大批的訂單,陸軍想要一種新的支援武器並廣泛裝備並使用,就得有錢。
而想要要錢,就得先打動羅誌學。
而對於一種火炮而言,沒有什麼比實彈射擊更有說服力了。
很快,他們就到了當塗工業區,為了當塗兵工廠以及當塗火炮廠而專門建立的武器測試場地,不過如今在武器測試場裡,除了十八斤輕型榴彈炮外,還有其他多種武器也會一起進行測試。
主要是為了在羅誌學麵前露個臉,其實其中不少都已經批量服役並投入戰鬥力。
比如一種兩斤半野戰炮的改進型,稱之為四年式兩斤半野戰炮。
這種火炮的改進其實不大,對比原型號,也就是元年式兩斤半野戰炮主要是加長了炮管長度,使得身管倍徑從十六倍增加到十八倍,儘管這樣會加大重量,但是也能夠讓改進後的兩斤半野戰炮,獲得更大的射程和威力。
火炮研究所裡的工程師如此對羅誌學解說:“前線各部隊普遍反映,我們的兩斤半野戰炮在射程和威力上比較差,三百米左右的有效射程太短,同時威力的話也不是很足,尤其是麵對敵軍也有長管火炮的情況下,三百米的有效射程以及現有的威力都不足。”
“針對前線部隊的反映,我們加長了炮管,也適當加厚了炮管尾部的厚度,以增加膛壓,最後使得這種火炮的身管倍徑達到了十八倍,有效射程增加到三百八十米,威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羅誌學看著前頭的新型兩斤半野戰炮,微微點頭道:“根據前線部隊的需求對武器裝備持續進行改進,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兩斤半野戰炮外,就連五斤野戰炮和九斤野戰炮也有改進型號,不過整體參數改進都不大,主要是細節上的一些調整,比如炮架就有所改進,使得火炮展開的時間更加迅速。
此外還有一些表麵看不出來的改進,這個主要是體現在材料以及加工上。
同樣是銅炮,但是加工工藝和材料的區彆也是很大的。
比如說炮管,雖然都是銅鑄造的,但實際上是銅合金,而不同的材料比例對材料性能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而加工工藝也是如此,哪怕大楚帝國目前依舊隻能使用落後的泥範鑄造,但是一些細節上的工藝依舊有改進的餘地,尤其是炮管的後續加工成型。
大楚帝國的銅炮炮管可不是鑄造後就直接用的,而是先鑄造一個粗胚,然後再用大型水動力鏜床進行炮管內部進行擴徑切削,使炮管內部更加的光滑。
這些細節上的工藝一直都是在持續改進,可沒有停留在原地上踏步不前。
不僅僅火炮如此,火槍也如此。
比如二年式燧發槍的改進型,主要是根據之前的原始型號所暴露的一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比如調整了槍托,使得槍托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儘管這個時候沒這個詞,以減輕士兵采用這種火槍的壓力。
其次首次采用了刺刀!
沒錯,就是刺刀!
大楚帝國老早在火繩槍上就已經開始采用‘刺刀’了,從最早期的塞入式刺刀,再到後來的套筒式刺刀。
但是之前的這兩種,其實都和刀沒啥關係……最早的塞入式刺刀,其實就是一個長矛頭。
而套筒式刺刀上的刀其實是槍刺……
之所以遲遲都不用真正的刀式的刺刀,理由也很簡單,一方麵是材料不咋地,加工工藝也不咋地,搞出來的刺刀強度不行,很容易折斷,尤其是連接槍管的轉彎部分,在實戰中需要承受很大的衝擊力,強度不行很容易就折斷了。
但是現在,當塗兵工廠這邊改進了工藝,打造出來了新式的刺刀,在強度上已經是能夠初步滿足需求了,至少士兵進行刺刀作戰的時候,不用擔心刺刀直接彎曲或乾脆是折斷了。
隻是稍微問了下,得知這玩意雖然已經堪用了,但是比現在用的槍刺成本足足提升了三倍多的時候,因為新式刺刀為了保證強度,使用了大量的工匠進行手段鍛造,如此才確保了刺刀的強度。
羅誌學就毫不猶豫的否決了這玩意!
“主力裝備除了考慮性能外,更加要考慮性價比,新式刺刀是很好,研究方向也是對的,隻是成本還是高了一些,大批量裝備壓力會太大,你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把成本給降低下來。”
羅誌學覺得現在的槍刺也挺好用的,沒什麼技術難度,成本也低,現在先用著就挺好的。
至於新式刺刀,看似功能更多,平日還可以充當士兵的短腰刀使用,但是如今大楚帝國裡短腰刀多的用不完不說,而且短腰刀的成本可比刺刀低得多。
哪怕是槍刺加上短腰刀,其成本都還不到新式刺刀的一半呢。
如此情況下,羅誌學覺得暫時沒必要換裝,最少也要等到新式刺刀的成本,降低到現有槍刺+火槍手短腰刀的總成本這個水準。
即便是高一些,但是也不能高太多。
畢竟火槍的裝備數量可不是幾百幾千支,而是幾十萬支呢。
如今楚軍甲等師和乙等師加起來,足足有六十個,等到後續幾年這些部隊都是需要陸續換裝燧發槍,改製為新式部隊的,再加上戰略儲備,日常消耗,到時候燧發槍的使用量估計都能達到百萬以上。
這麼龐大的火槍使用量,哪怕是一兩銀子的成本增加,那也是上百萬兩呢。
所以楚軍在采購武器裝備的時候,對火炮甚至戰艦這些大件武器,成本浮動的幾十幾百兩都能接受,但是對於火槍這些裝備量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基礎武器,成本浮動幾兩銀子都會非常在意的。
————
羅誌學簡單巡視十多種新式或改進武器,並聽取了研究人員的回報後,這才回到了主席台,等著各種武器的實彈測試。
為了確保安全,這個主席台的前方,是有著足足好幾米後的防禦牆,而羅誌學站在上麵,也隻能露出個頭而已……
畢竟實彈測試,不管是炸膛還是有人心懷不軌,直接用測試武器對著主席台開火,這些可能性都是需要考慮到的。
最先登場進行實彈測試的,乃是今天的主角,也是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十八斤輕型榴彈炮。
嗯,其實這種火炮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就這種輕型短管火炮,彆說火炮研究所了,就算是大冶重型火炮廠或者是當塗重型火炮廠,他們工廠自身的研究室都能設計一款出來。
測試的真正重點乃是新型的榴彈。
用於測試的十八斤輕型榴炮一共有三門,測試項目包括機動、展開、射擊、緊急機動一共四個環節。
這四個環節,都直接關乎到這種新式火炮的戰鬥力。
首先測試的是機動,三門火炮,分彆采用四馬、三馬、雙馬進行拖拉。
這是屬於行軍狀態下的機動測試,除了火炮本身外,還包括前導車以及彈藥箱,整體重量達到了七百多公斤。
這個重量下,采用雙馬太勉強,四馬其實有點過剩,最好是三馬。
測試也體現了這一點,采用四馬拖拉的炮組,行軍相當愜意,哪怕是遇上一些坑坑窪窪,甚至上坡的路也能順利通行,哪怕是遇上一些小問題,也能夠在炮組成員的幫忙推動下脫離困境繼續前進。
而雙馬的炮組,那就比較麻煩了,一開始還看不出來,但是沒走多久遇上坑坑窪窪乃至上坡路後,行動就變得比較緩慢,而且挽馬的體能消耗比較大,等到後期的時候明顯速度降低了很多。
三馬的炮組則是位於兩者之間。
不過整體上,這種火炮的機動性還是比較優秀的,足足一百五十毫米的口徑呢,但是行列重量才八百多公斤而已,五斤野戰炮的行列重量都比它重一百多多公斤呢……
機動測試完畢,三門火炮抵達預定地點,並開始實彈測試!
這種火炮的裝填程序已經和野戰炮的裝填程序差不多了,因為不用和臼炮那樣,要想把榴彈的引火繩給先點燃了……
現在這種輕型榴彈炮的炮彈裝填,直接把加裝了木質彈托的榴彈,彈托朝著炮口直接塞進去就行了。
整體流程和野戰炮的裝填差不多。
裝填完畢後,隻見前頭的炮長們陸續開火。
隨著幾聲炮聲響起,三妹黑乎乎的炮彈陸續出膛並飛向前方的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