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乙等師的任務也不輕,他們需要按照大楚帝國的傳統,對當地進行清剿作戰,把當地的殘兵,頑抗士紳以及其他非法武裝逐一清剿。
考慮到第一百一十五師的兵力隻有七千多人,兵力不足,同時也缺乏快速機動能力,再加上金州戰役裡也接納了一批新秦軍的投誠。
因此陝西方向的軍政部官員,按照戰前的指示,在金州就地設立了第一百二十一師,該師以第一百一十五師下設的一個團為基礎,編入了數千投誠的新秦軍士兵而成立。
至於第一百一十五師所欠缺的一個團,則是會在後續新編補充。
有了這兩個乙等師在後頭進行清剿作戰,彈壓地方並拱衛後勤線,第十七師這個主力部隊,才能夠放心的一路向西狂奔。
目標直指漢中府平原,其第一個目標就是漢中平原的東大門:洋縣。
很顯然,對麵的西明軍也是深知漢中平原的重要性,在得知東邊的金州城失守後,漢中府當地的兵力就陸續彙集起來,並集中在洋縣一線,試圖在這裡把楚軍給擋下來。
之所以是這裡,不僅僅是因為洋縣是在漢中平原的最東邊,更因為漢水就在這裡過……
而眾所周知,楚軍的主力部隊作戰,對火炮以及輜重依賴比較大,在平原地區都還好,還能利用馬車以及眾多的官道拉著火炮以及輜重馬車到處跑,而一旦到了地形複雜的地區,尤其是山區這些地方,那麼基本上都是沿著河流發動軍事行動的。
楚軍寧願沿著河流一路攻堅,挨個城池打過去,也不願意翻山越嶺去爬山……
主要是火炮太沉重!
哪怕是輕量化設計的楚軍野戰炮,一門九斤野戰炮的行列重量,也就是行軍狀態下的重量將近兩噸呢……就算是把彈藥箱分開來運,光是一個火炮加前導車也得一噸多。
平日在成型道路上行軍,那都得十多匹馬拉著走,遇上一些上坡路就得士兵幫忙推著走。
哪怕是輕一些的五斤野戰炮,其行列重量也達到了一噸出頭,不算彈藥箱,那麼也得八九百公斤。
拉著一噸多甚至兩噸的火炮去爬山,而且這種山還沒有成行大路的情況下,那純粹是腦子燒壞了。
這也是第十七師以及很多在山區作戰裡的部隊,九斤野戰炮裝備的不多,哪怕是五斤野戰炮也比較少,更多的還是兩斤半野戰炮的緣故。
目前第十七師的師屬炮兵團裡,有十六門五斤野戰炮,不過九斤野戰炮隻有四門。
兩斤半野戰炮卻是比較多,足足有三十門,這種兩斤半野戰炮的整個炮組的行列重量才五百多公斤,而且為了機動性,楚軍往往把前導車和炮車分開來拉著走,如此行軍重量能夠降低到三百五十公斤左右,如此平原地形裡,一匹馬就能拉著走,如果是山地地形,那麼兩匹馬也能拉著炮管和炮架到處跑。
然而即便是這些已經比較輕的兩斤半野戰炮,那也是動不動就幾百公斤的啊,翻山越嶺尤其是走沒有大路的地方也是非常的勉強。
如此也就導致了楚軍行軍作戰的時候,都喜歡沿著河流走。
隻要有河流,哪怕是逆流而上,都能搞個平底小船運輸火炮以及大批的彈藥,哪怕在岸邊用纖繩拉著走,都比翻山越嶺容易的多。
對於這些,和楚軍已經交手多年的明軍自然也是清楚的,所以他們聽聞楚軍殺過來後,第一反應就是在漢中平原東邊,漢水途徑的洋縣構築新的防線。
為把楚軍擋在漢中平原之外,漢中府當地的官府文武官員幾乎是把所有能夠抽調的兵力都一股腦抽調了上去。
好說好歹是讓他們集結了一萬多人。
但是這一萬多人裡,真正算得上是兵的隻有五千多人而已……
其中有兩千左右新秦軍,還有三千多衛所兵,至於剩下的大幾千人,全都是緊急臨時征召的農夫青壯。
而這樣的兵力,能夠擋住來襲凶猛的楚軍嗎?
不說彆人了,當地明軍自己都不信……
於是乎,他們一邊不斷派人去北邊催促孫傳庭的援軍火速南下,一邊不斷的派人去南邊催促四川的援兵趕緊北上。
當地官員派去的使者話說的雖然委婉,但是都差不多一個意思:彆怪我沒提醒你們,你們再不快點,我家老爺可就要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