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麼騎兵用的盔甲隻有輕型半身甲,沒有全身甲甚至連標準半身甲都沒有。
那是因為大楚帝國的騎兵從來不配屬重甲,之前都是和火槍手一樣使用輕型半身甲……彆說大楚帝國的騎兵了,北邊的遼西軍騎兵,東擄蒙古的騎兵們基本也都不配屬重甲的。
因為如今的東方戰場上,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重騎兵了,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東方古典式輕騎兵,包括大名鼎鼎的所謂遼東鐵騎,關寧鐵騎,東擄蒙古騎兵,同樣也包括楚軍一大批收編過來的騎兵都是典型的東方古典騎兵,以騎射、零散隊形廝殺為主要作戰方式。
此外楚軍裡自行發展了一些新式,騎兵,不過也都是輕騎兵。
為啥隻搞輕騎兵?沒啥特殊理由,隻是缺乏適合重騎兵使用的高大戰馬而已!
楚軍最近幾年,為了抵消北方敵人的騎兵優勢,琢磨過很多新式騎兵。
比如采用遂發槍為主要作戰武器,主要采取馬上機動,下馬步戰的龍騎兵;
采用馬刀為主要作戰武器,遂發手槍為輔助武器,以密集隊形列陣衝鋒作戰為主的驃騎兵,嗯,這種騎兵在之前是手槍騎兵,但是因為手槍為主戰武器的時候表現太爛,陸軍高層已經把所有手槍騎兵改編為驃騎兵,以馬刀為主要武器,手槍隻是輔助了。
此外還嘗試編練了一批以騎兵長槍為主要作戰武器的輕型槍騎兵。
楚軍自行發展的這些騎兵,則是更加講究密集隊形,也在戰場上陸續取得了一些成果。
不過因為這些新式騎兵都是屬於新產物,很多戰術應用都不成熟,士兵們訓練的也不夠充分,整體數量又比較少難以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因此在戰場上還沒有體現出特彆大的優勢。
反而有時候在小規模作戰裡被敵人的精銳騎射騎兵吊打……
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
而楚軍裡的各種騎兵無一例外都是清一色的輕騎兵,穿戴的盔甲都是屬於輕型盔甲,或者乾脆就是皮甲甚至不穿戴盔甲。
你要知道,楚軍在南方作戰的一些騎兵部隊,都還在使用肩高一米一左右的西南馬呢……如果來個牛高馬大的騎兵,不穿戴盔甲都能把馬匹壓的站不起來,更彆提穿上一身重甲了。
而且騎兵的身高要是很高,騎上去腳都能直接著地……到時候騎馬衝鋒就不是四條腿在跑,而是六條腿跑!
聽上去很滑稽……但這就是現實!
大楚帝國陸軍也想要獲得更加高大的良好戰馬,然後搞一票身披重甲的重騎兵,能不能打另說,但至少看起來很威武不是……
但是沒適合的戰馬啊!
不說阿拉伯馬這些優良馬種,就算是蒙古馬都缺……
儘管大楚帝國已經試圖通過西北地區,嘗試獲得大量來自西域乃至更西方地區的馬匹,但是短時間也彆指望能獲得多少了,現階段還是以蒙古馬為主。
如此也就意味著,大楚帝國陸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其實都隻能使用輕騎兵。
而對於輕騎兵所用的盔甲,陸軍方麵很重視,陸軍高層裡的幾個騎兵將領們,希望通過這種新式板甲,能夠在保證己方騎兵輕負重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提升對弓箭以及刀劍長矛等冷兵器的防護能力。
不過采用更優良的輕型盔甲,也隻是折衷的辦法,最重要的還是獲得大量的優良馬匹。
對於這個問題,羅誌學專門在承順五年十月份的時候,召集了騎兵總監以及農林部進行了一場很少見的文武禦前會議。
會議專門研討如何解決優質戰馬的問題,經過一番會議後,敲定了多項的馬政決議。
其中包括增加對大馬營軍馬場的資金撥款,爭取在西北地區打造出來一個大型的綜合戰馬培育基地。
除了大馬營軍馬場外,依托甘肅、陝西兩地原有比較豐富的馬政資源,擴張或恢複,重建多個軍馬場,擬定以陝甘為重要軍馬培育產地。
擴大山東益都軍馬場的規模,確保華北、華中地區的軍馬供應。
同時在各省,選擇適合養馬的地方籌建更多的軍馬場,不一定非要規模有多大,但是多少要有。
此外,羅誌學親自給馬政機構下達了任務,要求他們引進並培育西域各地的優良馬種,並嘗試利用阿拉伯馬,西域中亞等地的馬匹以及自身的蒙古馬進行雜交培育,嘗試培育出來更好,更適合國情需求的優良戰馬。
這一場的馬政會議,旨在解決陸軍缺乏軍用馬匹,尤其是缺乏優良戰馬的問題。
目前大楚帝國d的外部馬匹來源很少的,這是因為東擄幾乎全麵控製了東蒙古,並且對西蒙古地區也擁有一定的控製能力,人家東擄人肯定不會願意看見大量優質戰馬流入到大楚帝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