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臣子們的這些想法,羅誌學多少也能猜得到,其實羅誌學覺得他們多慮了……
想要造反,你也得有這個本事才行!
他羅誌學可是一路征戰打下來的天下,個人威望大到難以想象,甚至不客氣的說,隻要他還活著,那麼這個帝國就亂不起來,甭管是李成通還是黃丁權,甚至哪怕真的出現個元帥,在他羅誌學麵前也得乖乖趴著。
至於說考慮到羅誌學死了以後,繼承人無法控製權臣的問題,這一點雖然客觀存在,但是也通過諸多方式進行避免的,比如說領兵的將領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持續變動的,通過正常的調換完全可以實現軍權的順利過渡。
最後,其實威望啊,權術謀劃這些東西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大楚帝國有一個完善的權力製衡的體係,避免軍隊成為某一個將領的私軍。
軍政分離不說,而且哪怕是軍權都是被切割成了好幾個部分,並且互不統屬。
比如募兵權這個東西,那是軍政部的權限。
新兵們由軍政部主導下的募兵司,並通過各省守備司令部募兵機構的配合,招募新兵,然後進行新兵訓練。
完成訓練的新兵,被移交給各部隊。
整個新兵補充環節裡,沒前線將領什麼事……甚至經過幾次改革後,都沒參謀部什麼事。
同樣的,軍官的培養以及分配同樣是軍政部的職責。
但是軍政部卻是不能直接指揮他們作戰,對現有部隊的訓練以及指揮,那是參謀部的權限。
而這個過程裡,各省守備司令部分配了部分乙等師的指揮權限,但是這部分權限也被嚴格限製,其中一個是守備司令部並不是說能指揮所有在該省的乙等師。
部分被集結起來輔助甲等師作戰的乙等師,不歸各省守備司令部管轄,而是被調配到各軍或各邊防,戰役司令部所轄,或者說歸屬參謀部直轄。
隻有分散到各地方,以哨、營、團為單位駐防在各城池內的乙等師,才歸屬各省守備司令部所轄。
此外守備司令部調動所轄的分散乙等師,也是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比如駐防在a縣的某個乙等師步兵哨,這個連日常歸屬當地守備司令部的指揮,縣守備處無權調動所轄的乙等師出現執行任務。
有這個權限是上一級的府級守備司令部,同樣的,這個府級守備司令部也無權指揮所轄部隊出府執行任務,有這個權限的是上一級的省級守備司令部。
而省級守備司令部,也無權調動所轄乙等師出省作戰,有這個權限的是參謀部。
簡單來說,大楚帝國是把乙等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平日裡分散駐防地方的乙等師,有種類似地方守備部隊,有點類似於武警之類的,這種歸屬地方守備司令部所轄。
還有一種是調往前線協同甲等師作戰,或者是集結起來大規模兵力,駐防在要地,主要是一些要塞,邊防的乙等師,這些是屬於真正的二線兵力,直接歸屬參謀部所轄,比如吳淞要塞,剛成立沒多久的第一百三十八師,這個師就是吳淞要塞的守備部隊,轄重炮部隊以及駐防步兵,直接歸屬參謀部統轄。
還有駐防在薊遼、宣大、陝甘的十多個乙等師,這可是正兒八經的邊軍,隻不過缺乏機動能力而已,這些乙等師歸屬東北戰役司令部或宣大、陝甘邊防司令部所轄。
羅誌學通過多層次的指揮體係,把指揮權是切割的比較零碎,不會出現說某個外頭的高級彆將領,就能夠直接控製當地所有軍隊的。
最後還有一個輪換任職製度!
就和文官數年一輪換一樣,軍方的武將們也是會進行輪換,甚至這種輪換比文官還要更頻繁。
一個文官可能主政地方好幾年才會被輪換,並且也有可能長期在一個地方任職,但是在軍方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看見的。
軍方的將領任職時間也不會很長的,大擴軍時代不說,哪怕是現在穩定下來後,兩三年內哪怕沒有獲得晉升,也必須進行調動。
如果是晉升,還要直接調離原單位。
而且去年開始,大楚帝國陸軍實施異地晉升的政策,這個政策很簡單,晉升時必須調離原單位。
比如第一師任職的上校,如果被晉升為準將,必須離開這個師,前往其他師級單位任職。
準將升少將,少將升中將,中將升上將更是如此。
反正就是不讓你在原單位晉升,更不準你在一個地方兜兜轉轉然後一路爬上去,形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類似這些限製軍權,防止軍隊變成將領私兵的政策還要很多,比如裝備問題,都是軍械部直接研發並采購的,和前線將領沒啥事,上頭給他分配到什麼隻能用什麼。
又比如士兵們的軍餉,這可不是直接發放到部隊主官手中,然後讓部隊主官再發放給士兵的,而是後勤部直接發放。
後勤部為了給全軍將士發放薪餉,直接在各部隊裡設立了專門的薪餉機構,專門用於發放給將士們發放薪餉。
現在後勤部方麵還想著和財務銀行合作,通過直接銀行轉行的方式給將士們發放薪餉呢,不過還有眾多現實限製問題,所以暫時沒能成行。
眾多這些限製,很大程度上,也能避免統兵大將直接造反的問題。
當然,哪怕是做了足夠多的防禦措施,但是皇帝如果是個大傻子,或者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叛亂依舊會出現,軍閥依舊會產生。
但這已經和殺不殺功臣沒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