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海軍之所以能夠迅速成長為東亞最強海軍,並不是說大楚帝國掌握了什麼海軍速成的辦法,純粹是接受了鄭芝龍所部的數萬名經驗豐富的水手,包括那些將領們。
有了這幾萬的水手之後,大楚帝國這才開始利用自身的強大錢糧以及製造能力,批量生產一大批的各種新式戰艦,並且讓這些戰艦快速形成戰鬥力。
同時還能夠利用這些鄭芝龍時代的老水手和將領們的經驗,培養更多的水手。
怎麼說呢,就算是你想要把數以萬計的新兵培養成為合格的水手,你也得有足夠數量的老師,手把手教著才行。
如此,大楚帝國的海軍才能夠在短時間裡具備戰鬥力,並且一上來就直接稱霸東亞海域!
但是東擄人可沒這個條件,雖然他們之前也接受過一批山東跑過去的水師,讓他們獲得了一批水手,但是總量並不多,最重要的是,這一批稅收已經隻剩下兩三成了,其他的要麼死傷要麼當了楚軍的俘虜……
東擄人的水師力量,之前很多都部署在旅順口,然後被大楚帝國海軍直接堵住了港口,緊接著陸軍又登陸攻占了南北城。
於是乎,東擄人手底下的那幾千個經驗豐富的水手就成為了楚軍的囊中之物,除了幾百人戰死外,剩下的全都成了楚軍的俘虜。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這些東擄水師基本都是以前的明軍水師,這些人也都是漢人,對東擄也沒啥忠誠。
這些被俘虜的水兵經過審核之後,很多普通水手都加入了大楚帝國海軍,隻有那些東擄人又或者是投降東擄的漢人中高級將領才被直接一刀砍了。
也就是說,大楚帝國海軍這邊打一場登陸作戰,又得到了好幾千具有豐富經驗的水手,賺大了。
這些招降後的水手,後續扔進新兵訓練營裡打磨幾個月順便洗洗腦,那麼這幾千個水手又能配屬楚軍十幾艘戰艦呢。
這麼一搞,東擄人想要搞海軍就更難了。
頂多也就是搞一些對航海技術沒啥要求的小舢板,比如近代用的蜈蚣船之類的,隻是這樣的小水師,可擋不住大楚帝國海軍的龐大艦隊。
東擄人短時間內在海上,是處於絕對的劣勢,水師一時半會的也搞不起來,也就隻能加強沿岸防禦,搞一些炮台了。
陸地上麵臨極大的壓力,而沿海又到處都是窟窿,皇太極的這個冬天是忙碌中又帶著無奈。
這一年,是他感到最吃力,甚至是無奈的一年。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從楚蠻子北上之後開始的
以往打明軍,打漠南蒙古,打朝鮮的時候他都自信滿滿,實際上也都非常的順利,但是自從楚蠻子乾掉了明王朝,繼而在山海關等薊遼乃至整個北方長城防線囤積重兵之後,他就感到局勢迅速惡化,並且隨著時間的過去還越來越艱難。
有時候,皇太極都後悔了!
早知道前兩年的時候,就不該把明王朝逼得太狠,甚至必要時候都可以讓個步,讓明王朝可以專心對付楚蠻子。
這樣楚蠻子就不會迅速攻占江南乃至北伐了,有明王朝擋在前頭,自己也能再積蓄幾年的力量,比如在造個幾百門火炮。
哪怕是到了楚蠻子北伐的時候,如果當時自己反應更快一些,提前一兩個月就發兵遼西走廊,把祖大壽和吳三桂他們收複後率軍入關,那麼現狀也會大不相同。
哪怕是隻攻占了山海關,那麼情況都會大不一樣!
可惜的是,當時的皇太極不知道楚蠻子如此能打,打個北伐隻用了區區幾個月,在皇太極他們反映過來之前就閃電一般拿下了幽州城並攻占了山海關!
而他們東擄人自己,集中兵力西進的時間稍微慢了一些,後續和祖大壽以及吳三桂他們談判又花了太多的時間。
這一步慢就是步步慢!
最終皇太極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東擄人控製了山海關!
哪怕當時他已經率軍抵達了距離山海關隻有區區二十裡的地方,但是依舊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楚軍先一步占領了山海關,最後把自己擋在了關外!
——
不過,皇太極雖然後悔,但是也知道,哪怕是現在就讓他回到幾年前,他也很難扭轉這種局麵。
因為不繞道蒙古劫掠北直隸,他們東擄人自己就活不下去,既然都劫掠了,那麼自然也就給明王朝製造了壓力,牽製了明王朝的很大一部分的力量,進而導致楚蠻子迅速崛起。
其次,幽州不破,崇禎不死,祖大壽和吳三桂就不會如此乾脆,打都不打就投向東擄,人家在遼西當土皇帝當的好好的,犯不著給你東擄人當孫子啊!
想要讓他們投降,得先把他們擊敗才行!
但是這又回到了原點:祖大壽不主動投降的話,皇太極的大軍想要錦州可不容易。
東擄能夠順利控製遼西走廊,這都還得謝謝楚軍北伐乾掉了明王朝,最終導致祖大壽和吳三桂投清,要不然,現在他們還在錦州以東的地方混著呢。
所以,縱觀全局,這讓皇太極有了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
而這種曆史注定的感覺,更讓皇太極深感無奈甚至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