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帝國絕不裁軍(1 / 2)

大楚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強勢擴張,短時間內就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這個回報自然就是豐厚的市場!

儘管市場這東西是需要時間來反饋的,哪怕是大楚帝國強勢開拓了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市場,但是從備貨再到運輸然後銷售,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但是從海外大量湧來的訂單卻是提前反饋,並讓帝國層獲得了巨大的信心。

承順十三年冬,工商部報告,今年帝國的出口額,預計會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更是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五。

短短兩年,出口額直接翻倍還有多!

其中固然自然增長的原因,但是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強勢擴張也帶來了不可或缺的影響。

這些增加的出口貨物,將會為帝國帶來更多的黃金白銀收入,並用以采購大量的各種海外產品,尤其是棉花、木材、硝石、硫磺等各種工業原料以及大米、香料、象牙等消費品,同時還能讓大楚帝國的黃金儲備逐漸增加。

更重要的是快速增加的海外訂單,和國內持續增加的內需訂單,進一步刺激了國內工商界的發展。

工商業發展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很多人甚至認為隻要開個工廠,躺著都能賺錢……

大量地主老財們,把埋在地窖裡的金銀挖出來,再加持續大量拋售土地後收攏的資金投入到了工商業當中。

工商業,成為了華夏士紳階層們的投資熱土,而不是和過去幾千年一樣,一有錢就購買土地……

現在在大楚帝國裡,土地不賺錢甚至都不保值。

因為大楚帝國已經在全國範圍裡實行農業稅階梯稅率,保有的土地越多農業稅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後,土地非但不賺錢,反而還要賠錢……

再加帝國官方持續十幾年來打壓大地主,迫使地主們不斷出售土地,這也使得了帝國國內,如今中大地主已經很少了。

如今,大量傳統的士紳們一股腦湧入了工商界裡。

某種程度來說,大楚帝國剩餘的士紳階層們,在短短十幾年裡就完成了身份的改變。

他們不再是傳統的地主階層,而是變成了商人階層。

而這些轉變,是帝國高層樂於看見的,也是他們主動推動的……嗯,不肯轉變的基本都死了!

讓資本從土地裡伸出手來,把土地還給農民,並把資金投入工商業。

如此,農民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士紳階層又能賺錢,而官方獲得了最重要的穩定以及稅收。

三贏!

嗯,不包括過去十幾年裡因為各種原因被官方打擊而家破人亡的大量傳統士紳家族!

他們站在了時代的對立麵,所以遭到了無情的碾壓!

大楚帝國的工商業發展,因為海外市場的刺激,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而帝國官方呢,則是早早就收回了東南亞擴張的票價……

軍方在柬埔寨王國以及大城王國乃至之前的緬甸王國,前後打了三場規模不等的戰爭,此外還有沒有戰爭,但是依舊簽訂了協議的安南王國。

帝國從中也獲得了大量的直接好處。

擴張領土,獲得全麵市場這些就不說了,而且大楚帝國官方還獲得了數額不菲的賠款以及戰利品、其他方麵的經濟收益。

賠款,有大城王國方麵的五百萬楚元賠款,柬埔寨方麵的八十萬楚元賠款,緬甸方麵的一百二十萬楚元賠款。

然後戰利品,在暹羅戰役裡,大楚帝國的登陸部隊可是把大城王國的首都都給搬空了……官方統計的各類戰利品折算下來,至少有七百萬楚元。

然後在柬埔寨也是把人家的王都一鍋端,戰利品少一些,但是也有百來萬。

緬甸那邊倒是沒什麼戰利品……

而且彆以為這就完事了……還沒完呢,大楚帝國通過提供貸款,武器銷售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手段,向述幾個國家,包括安南南北雙方發放了大概千萬楚元的貸款。

而這年頭的貸款利息可不低,財務銀行往外貸款一般都是八折到九折之間交付,年息往往能夠達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間,具體看情況,但是基本不會超過這個區間。

就這樣,其實大楚帝國財務銀行往外貸款,其實還是比較良心的……不是說利息低,而是他們敢借!

其他國家的銀行家或富商乃至國家,都很少對外借款的,要是沒點實力,你敢借,人家就敢直接一口吞了。

不過大楚帝國財務銀行的對外貸款,一般都是帶有一大堆附加條件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條件了,除了政治條件外,還有其他附帶條件。比如限定使用用途。

要麼是用來支付賠款,要麼是用來采購大楚帝國的各類軍械或其他商品。

尤其是采購軍械的貸款,這玩意非常坑,國內造價已經低到三兩銀子不到的火繩槍,出口價往往在十兩以,特定地區還能買到十五兩。

火炮更貴,一門兩斤半的野戰炮能賣八百多元,五斤野戰炮一千五百元以。

價值就是這麼的貴,什麼,你說太貴不要?

想得美,這可不是你能說不要就不要的。

大楚帝國的士兵們,把槍口頂在你腦門,你敢說不要?

所以,這幾個東南亞國家找大楚帝國貸款玩軍購,都是很坑的……

基本大楚帝國就是把成本十兩銀子的軍械,作價三十甚至五十兩賣給他們,軍火買賣,這不翻三五倍,那還要意思說自己是賣軍火的?

然後他們找財務銀行貸款以支付貨款,為此會背六十多兩銀子的債務……這個債務還要百分之二十幾的年息……最後還款數少都要百了。

什麼,你想要提前還款,可以,但是提前還款也要支付合約期內的利息。

為了保證還款,大楚帝國會接管他們的海關或鹽稅等稅收機構。

當然,這些都是虛的,最重要的是,大楚帝國的龐大軍力就是這些土著國家還款的保障。

不還錢,分分鐘滅你國。

殖民帝國嘛,都是這麼的霸道而且不要臉。

而通過這麼一折騰,大楚帝國在東南亞擴張,哪怕是不算後續的市場擴大後的收益,僅僅是通過賠款,戰利品,貸款等方式就回籠了大筆資金。

帝國的幾個大老們,拿起算盤一扒拉,唉呀媽呀,扣除軍費後,竟然還賺了好幾千萬。

這讓大楚帝國的高層眼都紅了……

自從國內統一戰爭之後,這都多久沒有過這麼多的額外收入了……國內仗打完了,前明的宗室以及各種權貴們還有那些地主們,該抄家的也基本都抄完了。

這沒了抄沒的對象後,就連稅務部那邊都是被迫裁員了……養著這麼多狗腿子也很花錢的,國內抄沒對象少了後,自然也要裁員降低收稅的成本。

國內統一戰爭後,大楚帝國的財政主要收入,就基本局限在常規財政收入了,每年看似有大量的財政收入,但是開支也大啊,軍費和各類行政費用可是多的很。

再加那幾年大楚帝國還搞農業發展計劃,恢複民生計劃。

如果不是早幾年積累了一筆抄沒收入,早就撐不住了。

因此統一戰爭後期,其實帝國就已經開始開源節流,每年都高喊要削減軍費,哪怕是東擄戰役期間,都說要喊削減軍費。

而等打完了東擄後,帝國高層終於是下定了絕對,毫不猶豫的對著軍費揮起了大砍刀,讓軍方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陸軍那邊為了節省軍費,都是自己種田養豬種菜了……東北地區裡最大的屯墾群體是誰?可不是什麼外來移民之類的,而是軍方的屯墾。

從這也看的出來,大楚帝國的財政情況其實也很緊張。

看起來很有錢,承順十三年的時候,中央財政收入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一億一千萬楚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