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始的極端反常氣候,讓江西乃至周邊一些地方都遭到了嚴重的乾旱,這也給正處於工業快速發展當中的大楚帝國帶來了一些陰影。
不過也隻是一些陰影而已。
大楚帝國可不是前明或是古時候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生產力極為低下,麵對天災統治者縱然有心救災卻也沒有足夠的能力。
但是大楚帝國不一樣,大楚帝國是一個正兒八經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帝國,大量機械設備的應用,使得大楚帝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雖然大楚帝國還沒能解決雜交水稻問題,也沒有能夠搞定化肥問題,但是生產力的提升依舊給農業帶來了極大的助力。
比如更多,更好的農具,農具作為農業生產裡的重要工具,在糧食生產裡的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良好而充足的農業工具,可以讓農民們同時耕種更多的土地,哪怕是在無法提高單位產量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種植更多的土地來提升糧食總產量。
此外大楚帝國的充足國力,也讓大楚帝國擁有了古時候的封建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各項水利設施以及道路等交通設施。
尤其是水利設施更是遍地都是。
如今大楚帝國的水利設施,雖然無法和後世相提並論,甚至遠遠不及,但對比傳統封建王朝也是強了數倍不止。
以這一場旱災而言,如果放在前明那會,哪怕是明初時期的盛世,沒有內亂,朝廷也儘可能賑濟,恐怕也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進而導致無數人餓死。
因為以前明時期的生產力,根本無法阻止大規模的糧食絕產,同時也不可能用便捷的方式把大量外地的糧食運輸到災區。
但是大楚帝國卻是可以!
之前修築的大量水利設施,並不是沒有發揮作用,相反前些年修建的大量水利設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要不然話今年很多地方就不是減產,而是顆粒無收了。
依托強悍的水利設施,很多隻是遭到普通乾旱的地區裡依舊能夠依靠蓄水庫、引水渠等方式保證最基本的農作物的澆灌。
一些乾旱嚴重的地區裡,也能夠通過水利設施確保部分農作物的生產,大規模的減產不可避免,但是當地也不至於說全部絕收。
而在這個時節裡,哪怕是保住了部分糧食的收場,那也是殊為難得的,這樣也就不用從其他地方大規模調用糧食了。
哪怕大楚帝國的交通運輸方便一些,但是大規模調運糧食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而調運糧食的基礎,也是得益於大楚帝國那遍布全國的水利設施。
大楚帝國可是大的很,雖然贛中那邊遭遇嚴重乾旱,但是風調雨順的地方也不少,尤其是江南以及湖廣這糧食主產區,雖然降雨量整體也少了一些,但得益於當地的良好水利設施,基本上不受乾旱的影響。
大楚帝國的農業生產,雖然還不具備完全對抗大規模嚴重極端氣候的條件,但是對於一些尋常的洪澇或乾旱卻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而這些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不受影響,那麼就能夠大量的對外供應。
按照擬定計劃,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將會從庫存糧食裡抽調大量糧食,然後通過水路運往贛中等受災嚴重的各地,確保當地的糧食供應穩定。
隻要運輸過去足夠的糧食,當地有了糧食,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很好解決了。
大楚帝國有一整套完善的賑濟方案,並且是經過十幾年經驗總結起來的完善經驗。
各種以工代賑項目將會紮堆一樣在災區或鄰近地區裡展開,以招募當地民眾務工獲得收入,再用這些收入去購置糧食公司從外地運輸過來的糧食養活一家老小。
雖然辛苦一些,但是總不至於餓肚子。
同時羅誌學下旨,免多地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的統一農業稅,同時對受到一定災情影響的地區,也實施有限減免農業稅的措施。
儘可能的減輕受災民眾的負擔,總不能讓他們糧食減產乃至絕收了,還找他們征收統一農業稅不是。
這會讓受災農民們,迅速陷入破產的慘狀。
而大楚帝國官府,就是要儘可能的避免這些受災農民們破產,幫他們熬過這艱苦的一年,以待來年。
除了常規的各種賑濟措施外,官府組織了一批外地的官辦或民辦大企業前往災區定點招工。
當地糧食不夠吃,田地也中不了,外來運輸糧食成本太高的情況下,帝國高層也希望讓當地的一部分富餘人口轉移到工業城市裡去。
這當地人少了,糧食壓力自然也就小了。
對這種事,遼東等地廣人稀裡的企業們最為熱衷,尤其是遼東省裡的那些礦務企業以及冶煉企業還有機械企業們,因為遼東等東北地區的人口總體不足,他們常年都處於招工困難的情況之下,為了解決用工難的問題,他們經常會在官府的組織下,跑到關內人多地少,或者是受災地區裡招工。
雖然招工成本比較高,但是招募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一招募就能夠招募很多人。
除了企業招工外,移民司也參與其中,他們組織人手到災區裡招募大量的移民,或是國內屯墾移民,或是去海外的移民,不管你去國內偏僻地區,還是說去海外領地,移民司都很歡迎。
對於這些災區移民,移民政策比尋常移民還要更加優惠一些。
多管齊下,這一次的大範圍乾旱雖然嚴重,但是羅誌學認為還是總體可控的。
對於災區民眾來說,不管是以工代賑還是外出務工,又或者乾脆去移民,苦是必然的,但是至少能活下去。
這種事放在以前的那些古代王朝而言,想都不敢想甭管君主好壞,甭管王朝清明與否都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哪怕想要救災,他們也因為生產力的限製做不到這個地步。
而這,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給大楚帝國,準確的說是給大楚帝國的普通老百姓們帶來的最直接,同樣也是最大的好處。
哪怕他們還是處於社會的底層,但是因為生產力的整體提升,他們活下去也就更加容易了。
這就好比古代人一天累死累活也吃不飽,但是後世發達國家以及少數發展中國家裡的民眾雖然天天罵這個罵那個,對各種有諸多不滿,但是想要餓死還真不容易哪怕你沒手沒腳,孤家寡人一個也會有相當完善的社會福利不會讓你輕易餓死!
為什麼?
因為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養活一個人的成本已經變得很低,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此情況下,哪怕絕大部分財富都會極少數的人霸占了,但是露出來的一星半點依舊能夠養活無數人。
古代的人們,他們的不滿主要是來源於對生存的不滿,他們想要活下去。
後世人的不滿,並不是對生存的不滿,而是對生活質量的不滿,他們想要活得更好。
導致古時候的人們以及現代人們的需求以及不滿有所差異,就是因為生產力的變化。
吃飽飯了,你才會有心思琢磨著住大房子,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等。
沒飯吃的時候,人們是不會去想這些的
大楚帝國的生產力距離後世還有千萬裡,但是對比古代卻是又強太多。
所以也就出現了大楚帝國的社會現狀:民眾們普遍還在為了吃飽飯而努力,經常還吃不飽,相當多底層民眾依舊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但是也不至於出現大規模的饑荒。
和古代以及後世進行縱向對比,大楚帝國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是你要說和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進行橫向對比,大楚帝國能吊打他們!
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數百萬人受災的情況下,還能夠確保民眾依舊有飯吃,不出現大規模的饑荒。
不僅僅沒有饑荒,進一步看,反而還趁著這一次機會又在受災地區的強行來了一撥基礎設施升級!
大量的以工代賑項目在受災地區展開,受災地區的民眾獲得了臨時性的工資收入以養活一家老官府花了錢但是也省卻了出動軍隊鎮壓的軍費,同時大量的以工代賑項目都是以水利以及交通項目為主,這意味著後續當代的基礎設施水平將會持續提高。
這將會極大的提高後續對抗天災的能力。
大楚帝國對抗天災搞水利設施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除暴的,一個蓄水庫不夠用,那麼就搞兩個,兩個還不夠就搞三個!
一條引水渠不夠,就挖兩條。
一口水井不夠,就打兩口。
水車不夠用,就弄更多的水車,哪怕現在用不上,但是也可以作為救災物資進行庫存,等來年再用。
總之就是想儘辦法提升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
這種辦法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花錢但是這些花費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又不算什麼,畢竟這可是一個中央財政收入一億多的龐大帝國。
這算多還僅僅是中央財政收入,各地方財政收入還沒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