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兩億兩億六千萬(2 / 2)

準確的來說是東北地區的三大平原,包括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帝國之前十幾年來主要開發的就是遼河平原以及部分鬆嫩平原。

現在,羅誌學想要加大力度,進一步開發東北地區的這三大平原,讓東北地區徹底從傳統意義上的哭喊之地,轉變為魚米之鄉。

這並不是不可能辦到的,之前十幾年來,大楚帝國對遼河平原的開發效果就非常好,遼河平原的開發,讓大楚帝國在當地多出來了數百萬人口,並且讓東北地區徹底擺脫了需要從關內輸入糧食的尷尬局麵。

當地生產的糧食,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之餘,反過來向關內輸出糧食。

而羅誌學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加大力度開發遼河平原,然後投入人力物力重點開發鬆嫩平原,再試探性開發三江平原。

這種大規模的開發,自然也少不了帝國的政策以及資金上的扶持。

政策沒什麼好說的,大楚帝國在過去的十幾年來,各種移民政策已經相當完善了,關內很多地方每當遇上自然災害的時候,都會組織官方前往招收官方移民。

倒是資金上麻煩一些,彆看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連年增加,如今更是已經達到了兩億六千萬楚元的中央財政收入,但是花錢的地方也多啊。

每年光是軍費就好幾千萬,然後還有行政開支也得好幾千萬,每年往各種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防洪灌既等水利設施、道路、橋梁等交通設施的投入也是非常的龐大。

然後各種農業扶持資金,要知道大楚帝國的農具補貼從施行以來,就從來沒有取消過……然後對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的一些企業開辦的大型馬耕農場也會有一些補貼。

每年還得各種賑濟救災……大楚帝國太大了,領土橫跨北極冰原到南方熱帶熱淋,各種氣候都有,如此龐大的領土裡,每年總會有一些地方受到各種的自然災害,什麼地震啊,洪水啊,乾旱啊什麼都有,而這年頭的農民自救能力也非常弱,因此每年官方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各種賑濟救災。

然後還有各種工商業的扶持發展資金,比如搞個什麼工業區,官方總得投資進行各種基礎設施的修建吧,這可都是錢,這些錢一般是地方財政出一部分,中央財政也出一部分的。

然後還有教化方麵的開支,這些教化裡開支最大的乃是教育開支,大楚帝國可是大規模設立了眾多的官辦小學的。

大楚帝國沒興趣搞什麼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對初級教育的普及還是非常上心的,過去十多年來持續不斷的設立各種初等小學,高等小學。

而這些官辦學校的創辦,全都是由官方出資的,不僅僅修建學校要花錢,而且這官辦學校裡的教師以及行政人員也都是吃財政飯的。

雖然名義上,這些地方行政以及教師等人員的薪資,是由地方財政所負責的,但實際上很多地方的財政沒幾個錢,依靠自身的財政力量可負擔不起來大規模的普及化教育。

甚至很多地方的財政輸入,連普通行政人員的薪資都無法負擔。

而這些,都是需要上級財政來支持的。

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每年都需要向各貧困地區撥款好幾千萬,用來維持當地的行政機構以及教育機構的運轉,並且修建防洪水利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

這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雖然多,但是也架不住花錢的地方更多啊。

這麼多年來,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連年增加,但實際上資金使用都是很緊張的。

當然了,這也和大楚帝國君臣們自己作有關係……手裡有點錢就想著乾點啥!

存錢什麼的,對於帝國來說不存在的,這沒搞出來財政赤字就很不錯。

如此情況下,帝國想要弄出來一大筆錢搞什麼東北開發,難度不小。

這錢挪出來了,就要從其他地方擠掉一部分花錢的項目。

而涉及到資金使用分配這種事上,往往都是爭論非常大的,對此羅誌學自然不會親自輕易下場,而是和往常一樣把東北開發的任務吩咐下去,讓那些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自行想辦法籌錢。

這種得罪人,有損自己威望的事,羅誌學從來都不會親自下場,而是會坐在龍椅上當裁判,當下頭的臣子們自己爭吵過後,討論出一個各方妥協的方案後才會拍板敲定下來。

吵吵鬨鬨之間,大楚帝國的一票大臣最終還是達成了妥協,擬定在未來五年內,累計撥款一千二百萬楚元用於東北地區的開發。

這一千二百萬楚元,包括移民費用、當地的各種基礎設施的修建費用、資源礦產開發,設立工廠補貼等等費用。

除了移民以及基礎設施的費用需要直接掏現金外,其他部分用於工業領域的扶持資金,則是將會采取稅收返還的方式推動。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扶持工商業裡很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各種工商業的資金補貼,並不是說直接給企業錢,而是通過稅收減免,返還的方式來進行。

最為奠定的就是機製布的出口了!

為了進一步提高大楚帝國的機製布在海外的競爭能力,爭取早一天把海外地區的土著紡織業乾掉,大楚帝國針對眾多地區的機製布出口,都是有著關稅返還政策的,說白了就是零出口稅。

當然,這些出口稅返還,隻局限於在一些大楚帝國的機製布還沒有占領,並擊垮當地土布行業的地區。

而對於那些已經對帝國全麵開放市場,或者沒有全麵開放市場,但是他們自身沒有優勢紡織業的地區或國家,大楚帝國還是繼續收出口關稅的。

還有更加典型的農具補貼,針對農機企業,早期是采取稅收減免的方式,而過了稅收減免期後,農機企業還可以通過申請稅收返還的方式繼續獲得補貼。

而這些稅收減免以及稅收返還補貼,每一年都是相當龐大的數字。

然而即便是這樣,大楚帝國的工商業所提供的稅收也是節節攀升,並早就已經超過了農業稅,成為了大楚帝國的主要稅收,其占比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八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