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七百二十八章 前裝線膛炮逞威
承順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經過了長時間的整修後,從本土抵達印度戈河城的兩萬多援軍已經休整完畢。
就算是騎兵部隊所欠缺的馬匹,也通過花費高價從附近的土著軍隊裡緊急采購了一批。
如今,這些地麵作戰兵力已經具備了戰鬥力。
同時遠道而來的海軍眾多戰艦,也經過了簡單的保養,雖然說在海外戈河城裡也沒有辦法進行太過深入的保養,但是簡單的保養還是可以的,同時艦隊裡也有海軍自身的機械工程師以及所攜帶的各種蒸汽機的原料,設備等。
蒸汽機組的一些小問題也能夠當場解決掉。
整修完畢後,陸海以及近衛軍方麵也開始了正式的行動,安排之前陸海軍方麵所協調的作戰計劃。
他們將會同時兵分三路,以戈河城為中心向印度東海岸的各個歐洲殖民地發起進攻。
一路向北,一路向南,這兩路都是為了攻克印度東海岸的歐洲殖民地。
而第三路有些特殊,他們並不是進攻印度半島本身,而是進攻印度半島最南端隔海相望的錫蘭島。
這個地方也是印度洋地區裡最為重要的島嶼,剛好就卡在印度洋中間不說,而且還和印度半島隔海相望,這種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此地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
在十六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人就以貿易的借口,獲得了當地土著王國的準許,開始在島嶼上建立了殖民據點,也就是科倫坡城。
後來葡萄牙人持續對錫蘭島進行滲透,擴張,並和當地的土著實力頻繁爆發戰爭,這個過程裡互有勝敗,不過整體來說葡萄牙人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進入十七世紀後,荷蘭人開始和當地的土著聯合,然後殺入錫蘭島,剛好這個時期裡大楚帝國也進入了南洋地區,還通過貿易的方式為葡萄牙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呢。
但是後來隨著大楚帝國謀圖馬六甲,隨後葡萄牙人在馬六甲戰敗後和大楚帝國簽署了條約,最終得以把大量被俘虜的士兵贖回,然後又把這些俘虜士兵調往錫蘭島繼續和荷蘭人以及當地土著作戰。
隻不過葡萄牙人受困於本土和西班牙人之間的獨立戰爭,無法獲得來自本土的支援,最終葡萄牙人還是戰敗。
荷蘭人接替了葡萄牙人,成為了錫蘭島上的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家外國殖民者。
葡萄牙人在錫蘭島上的戰敗,實際上也意味著他們在印度東海岸地區殖民地的全麵敗退,後續短短幾年裡,他們在印度東海岸裡僅剩下的幾個殖民據點就被荷蘭人以及楚國人瓜分。
如今的葡萄牙人在印度半島上,已經隻剩下果阿等少數幾個殖民據點了,完全沒有了幾十年前的強勢。
不過荷蘭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後,和當地的土著同樣關係不咋地,因為那些土著們要求荷蘭人歸還所占領的葡萄牙人殖民地。
荷蘭人自然是不乾的,哪怕戰前他們的確答應過會歸還部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給當地的土著王國,也就是康提王朝。
但是就和任何一個殖民者一樣,他們沒打算兌現承諾了。
和土著之間的所謂協議,在這些殖民者們看來那都是一張草紙,對自己有用就留著,對自己沒用就直接差屁股了……嗯,大楚帝國也這麼乾的。
不過大楚帝國自詡禮儀之邦,往往會和土著們簽署新的協議來取代舊協議……那麼是滅國,也要正兒八經的找到土著然後來簽上一份割讓領土或合並的協議。
當然了,有時候是在找不到人簽署新協議,那麼自然也隻能作罷了。
而荷蘭人顯然不是什麼禮儀之邦,他們驅逐了葡萄牙人後,就直接撕毀了和康提王朝的協議,直接強行占據了葡萄牙人在錫蘭島上的諸多殖民地,甚至還繼續進行擴張呢。
當地的土著自然是打不過荷蘭人的,隻能是退回島嶼山區,同時再一次向外界求援。
這一次他們求援的對象就是大楚帝國!
按照常規道理來說,大楚帝國是會答應康提王朝的求援的,畢竟大楚帝國也準備打荷蘭人,也要拿下錫蘭島這個戰略要地。
但是……大楚帝國沒有答應!
為什麼?
理由非常簡單。
大楚帝國的軍隊從不為土著而戰,以前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
大楚帝國自己打荷蘭人,要拿下錫蘭島那是自己的事,和當地土著沒啥關係。
更彆說大楚帝國在錫蘭島上的戰略目標可不僅僅是科倫坡等一片沿海地方,而是整個錫蘭島。
錫蘭島這種戰略要地,對於大楚帝國而言乃是掌控整個印度洋海域以及周邊地區的核心要地,這麼重要的地方是絕對不允許邊上還有一群未開化的土著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沒這道理的。
大楚帝國是準備把整個錫蘭島拿下,然後把這地方直接變成海外直屬領地,進入開啟大規模移民,準備把這地方變成大楚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
當地的荷蘭人也好,康提王朝也好都是需要消滅的對象!
理解了這些,那麼就會理解大楚帝國為什麼沒有答應康提王朝的求援了。
哪怕大楚帝國的印度第三特遣艦隊之第31分艦隊已經護送著龐大的運輸艦隊以及八千多人規模的地麵戰鬥部隊南下,準備登陸錫蘭島了。
當大楚帝國的龐大艦隊抵達錫蘭島科倫坡港的時候,直接把當地的荷蘭人以及那些土著們給嚇傻了……
那可是一百多艘的龐大艦隊了!
看著這支龐大的艦隊,就會讓荷蘭人覺得自己以前和葡萄牙人之間爭奪錫蘭島的戰爭規模就跟過家家一樣。
之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在爭奪錫蘭島,尤其是爭奪科倫坡的時候,雙方動用的船隻其實也就幾十艘而已,單次運輸增援兵力的船隻一般隻有幾艘,運輸兵力往往隻有幾百人。
沒錯,少則幾艘,多不過十來艘船隻,地麵兵力數百人左右,這才是當代廣大歐洲殖民者之間的戰爭,甚至他們和當地土著們作戰的時候動用的艦隊規模和兵力也是差不多這個規模。
順帶一起,之前的西洋貿易公司差不多也這樣,執行軍事行動的時候往往幾艘,十幾艘船,數百名,多不過千把兵力為主。
但是,大楚帝國不是那些歐洲殖民者,大楚帝國陸海軍也不是西洋貿易公司!
所以大楚帝國一口氣直接派了近百艘船隻過來,裡頭光是遠洋戰艦就有三十多艘,占據了第三特遣艦隊裡的大半主力。
龐大的蘇州號更是以旗艦的身份參與其中。
而地麵兵力則是有八千多人,主要由近衛軍第二混成團五千餘人以及海軍第八陸戰營、陸軍第二十七重炮團下屬第三營所組成。
陸軍的重炮第三營的任務主要是在地麵部隊奪取了科倫坡城後,在科倫坡構築並部署岸防火炮。
說白了,這個重炮第三營乃是岸防炮兵部隊,所配屬的都是中大口徑的長身管岸防炮。
當然,必要時候這些火炮也能夠拉出來參與攻城就是了。
相對於歐洲殖民者幾艘船,幾百人的小打小鬨,大楚帝國一口氣拉了近百艘船,八千地麵兵力過來,這陣仗直接把荷蘭人給嚇傻了。
這讓他們又想起了前幾年在巴達維亞的慘敗。
那個時候,楚國人也是想現在這樣,直接一口氣拉了上百艘船,上萬兵力過來,結果在土著高高在上的荷蘭人直接被打了個屁滾尿流,最終不得不乖乖投降。
丟了香料群島和巴達維亞城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勢力大減,隻能是把公司總部搬到科倫坡來。
但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才幾年功夫呢,這些該死的楚國人又殺過來了。
隻看一眼港灣的近百艘龐大的船隻,荷蘭人都是絕望的。
而在絕望之中的抵抗也是沒有任何的意義,大楚帝國海軍直接用二十幾艘戰一擺,直接就把港口給堵死了,不給任何荷蘭人的船隻出港破壞登陸的機會。
接下來的的登陸就順理成章的,眾多的運輸艦靠岸岸邊,然後開始用小船把兵力運輸上岸,同時還有多艘戰艦冒險靠近,以便隨時提供對陸火力支援。
荷蘭人也是和大楚帝國打過仗的,更有著當年巴達維亞戰役的經驗,他們很清楚一旦讓楚國人順利上岸,那麼接下來也就沒得打了,因為科倫坡城在堅固,也扛不住楚國人那鋪天蓋地的炮火。
為此,他們選擇了主動出擊!
一百多騎兵再加上八百多名步兵,還有兩千多名招募的土著仆從兵殺了出來,試圖把楚軍的登陸扼殺在搖籃之中。
然而等他們剛抵達灘頭呢,就是遭到了大楚帝國海軍多艘戰艦的火力覆蓋!
雖然說這年頭的戰艦之間的交戰距離隻有兩三百米,但是這個距離特指的是戰艦之間的動對動的交戰。
動對動模式下,艦炮的命中率非常有限,有效射程也很遠。
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戰艦上的那些長身管大口徑艦炮隻能打兩三百米遠。
實際上在執行對陸炮擊的時候,這些艦炮哪怕是受到船體橫搖的影響,射擊精度不是太好,但是也能夠維持在大幾百米的有效射程。
尤其是發射榴彈的時候,不需要和實心炮彈一樣考慮太過精準的命中,隻需要把炮彈大概的打到敵人陣列上就行。
於是乎,七八艘戰艦冒著擱淺的風險靠近岸邊,隨後所發起的對陸炮擊直接就把跑出來試圖玩灘頭狙擊的荷蘭人打愣了。
密密麻麻持續不斷的炮彈就在頭頂上或者身邊爆炸……不用多久就讓荷蘭人損失慘重。
這好不容易殺到了灘頭附近,卻是發現楚軍第一批登陸的數百名士兵已經列出了完整的線列,甚至還拉出來了好幾門的輕型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