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問題是,現在就對哈薩克汗國發動進攻的話,因為西北鐵路還沒有建成,因此可動用的兵力也不會太多。
糧草供應上,隻能就地依靠吐魯番省的多個綠洲地區以及尹寧河穀地區的屯墾所產的糧食。
彈藥供應也隻能依靠尹寧河穀的尹寧兵工廠。
因此可出動的兵力是有限的,基本上三五萬就是極限了,再多的話可能就要從後方調運糧草以及彈藥。
然而從後方調運糧草和彈藥的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一路從關中到尹寧,那可是兩三千公裡的路,可不好走。
綜合考慮之下,羅誌學批準了陸軍方麵提出來的中亞戰略計劃,但是也提出了要求,要求陸軍方麵必須要控製戰爭的規模,出動兵力限製在五萬人以下。
簡單來說,就是讓陸軍方麵彆指望能夠得到後方的增援,尤其是糧草和彈藥的增援。
一切後勤補給,隻能依靠前線的吐魯番省就地供應。
陸軍方麵對此不管有沒有意見,都隻能接受,不過問題也不大……畢竟對麵的哈薩克汗國實力不咋地,哪怕陸軍出動五萬人的兵力也足夠了。
哈薩克汗國的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多萬,哪怕遊牧民族裡可動員出來更多的兵力,但是常備兵力頂多也就十來萬。
並且哈薩克汗國內部本身就陷入了動蕩之中,好幾方勢力都是自立為汗,彼此正在爭權奪利,這十來萬兵力可沒辦法全部集中到一起。
而哈薩克方麵的軍隊戰鬥力本身就不咋地,之前就被準格爾人打的死去活來,而準格爾麵又被楚軍打的死去活來,最終滅族,如此簡單對比可知哈薩克的軍隊在戰鬥力上,是遠不如楚軍的。
唯一的麻煩就是該如何吸引哈薩克的主力集結,然後通過一場決戰乾掉對手……要不然的話,戰爭就會持久化,零散化,而楚軍可不願意在廣闊的哈薩克草原上和這些遊牧民族玩捉迷藏的。
那樣耗時太久,軍費支出就會翻倍翻倍的增加。
並且持久,零散的戰爭模式,會讓楚軍喪失其絕對的火力優勢。
畢竟楚軍的零散部隊,也不能拖著大量火炮滿草原亂跑啊,如果沒有既定作戰目標的話,打起來也比較難。
考慮到儘快的擊潰敵人主力,進而掌控哈薩克草原,陸軍方麵決定以南線為主攻點,即從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南部出發,沿著天山山脈北部平原西進,過楚河然後直插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今突厥斯坦城。
一鼓作氣,直接端掉敵人的行政中心,同時還可以迫使敵人把兵力儘可能的往這一方向集中,最終聚而殲之。
就算達不到聚而殲之的目標,也可以極大的摧毀敵人的軍心士氣,乃至維持統一的民心,進而分而擊之,最終征服整個中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根據這一戰略規劃,陸軍方麵的第一集團軍將會調集四萬騎兵以及作為輔助兵力使用的一萬步炮兵。
並分兩個方向進軍,主力沿著天山山脈北邊平原前進,直撲土耳克斯坦城,這條路線其實也是古代的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沿途會經過比什凱克、塔拉茲等幾個城鎮,最終抵達錫爾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
在攻占土耳克斯坦城後,則是順勢控製整錫爾河流域,乃至支流奇爾奇克河穀地的塔什乾。
偏師則是沿著楚河西進,攻占楚河沿岸的幾個小城鎮,並收複這一區域內的哈克斯部落。
簡單來說,第一集團軍的進軍路線,以古代的絲綢之路為參考,重點在於攻占楚河流域以及錫爾河流域。
為什麼重點放在這兩條河流……一方麵是因為河流的存在能夠讓楚軍的兵力調動,後勤物資調動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有水才能進行屯墾啊!
雖然哈薩克汗國這些遊牧民族國家是玩遊牧的,但是大楚帝國不是的,大楚帝國殺入中亞可不會玩遊牧,而是要修建城市玩屯墾的。
因此能夠進行屯墾的地區,也就成為了楚軍這一次中亞戰略的重點進軍並控製的區域。
楚河以及錫爾河流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隻有控製了這兩條河流以及周邊的部分可以開發屯墾的地方,那麼大楚帝國就能夠往這些地方進行移民,並對當地殘留土著施行教化政策,把他們從牧民變成農民,進而進行大規模的屯墾,並建立城市,後續乃至建立鐵路等等。
有水有地,這才有糧食,有了糧食才能有後續的一切。
如果當地無法產出大量糧食以供應駐軍以及移民,也就談不上對當地的長期實際控製。
除了第一集團軍負責主攻外,在鄂畢河上遊區域的第二集團軍也會抽調大約萬人的兵力由北向南發動進攻。
擬定征服哈薩克北部的一些部落,並最終在這一地區裡選擇若乾地方修建城市堡壘,不過這些城池堡壘擬定也會修建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額爾齊斯河左岸支流。
如今額爾齊斯河都被楚軍所控製,楚軍的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三座兵工廠之一的和通兵工廠,就是在額爾齊斯河上遊地區。
因此沿著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向哈薩克草原腹地進軍,並通過修築城堡最終控製這些地方,屬於簡單省事的策略。
河流,乃是楚軍發起軍事行動,乃至後續進行屯墾築城的最為看重的條件,所以能夠看見楚軍在西伯利亞也好,中亞地區也好,其擴張行動基本都是沿著河流而發起的。
這種情況在海外殖民也很常見,大楚帝國在海外地區裡進行殖民築城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在河流的入海口築城。
隻要控製了這個入海口,那麼後續就能夠沿著河流往內陸地區進行持續的推進擴張,簡單省事的很。
在南洋半島,在印度,乃至在美洲地區大楚帝國基本都是這麼玩的。
上頭敲定下來了戰略方案後,具體就要交給前線的第一集團軍以及第二集團軍去施行了。
而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很簡單,畢竟隻是配合而已,難度也不高,就是沿著額爾齊斯河左岸的幾條支流出兵,清掃沿途所能遇見的哈薩克部落勢力,再選擇若乾適合的地方屯墾築城。
主要的戰事還是集中在第一集團軍身上。
相關的命令文書通過火車被一路傳遞到寶雞後,再通過傳統的驛站模式往西傳遞,最終抵達了尹寧城。
這個時候已經是承順二十八年的一月下旬了。
在尹寧城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根據命令開始調集糧食彈藥等後勤物資,並開始調集主要的參戰兵力。
諸多參戰兵力裡,自然少不了在陸軍在西線的兩支重要騎兵力量,即第二騎兵軍以及第四騎兵軍。
這兩個騎兵軍不僅僅是大楚帝國保障西域安全的核心主力,同樣也是征戰中亞的重要力量。
承順二十八年二月下旬,大楚帝國陸軍第二騎兵軍奉命拿下進駐三樹縣阿拉木圖。
三樹縣,該城原來當地遊牧民稱之為‘古爾班阿裡瑪圖’,意‘為三棵果樹之地’,以前也沒什麼城池,頂多算是一個小驛站,供往來商旅歇腳所用。
大楚帝國擊敗準格爾後,占領了夷播海到天山山脈的大片區域,實際控製了夷播海東南地區,自然也控製了這個小地方,並修建了城寨,用於邊防部隊駐防,同時對往來商旅進行檢查。
並把原來亂七八糟的名字取意改為三樹城。
後來該城逐漸有了新移民,同時以為尹寧城的存在,往來商旅逐漸增多,人口和城池規模也就逐漸變大。
到現在,三樹城已經發展為常住人口兩千多人的邊塞小城。
不過這點人口對比即將大量湧入的軍隊而言,卻是完全不算什麼了。
光是第一批進駐的第二騎兵軍就有兩萬多人!
而後續還會有第四騎兵軍以及第二步兵師的部分兵力。
總數大約五萬人的兵力,將會把這個邊塞小城直接擠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