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在徐州的視察後,羅誌學的禦用專列繼續往北前進,離開江北並進入到山東兗州府轄區。歂
大楚帝國時期的兗州府,和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有比較大的區彆。
明王朝時期的兗州府很大的,轄有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大楚帝國先是延續了明舊製,但是後來大楚帝國對府隸州進行改革,把各地的府隸州陸續升級為省隸州,並調整州府之間的轄區。
後來,其中一些麵積較大,或者是人口眾多,經濟總量比較大的省隸州,又有一部分被升格為府。
如王圖任職的河源地區,就曆儘了這個過程,最開始延續明製轄有一州十縣,後來連平州和龍村縣合並為府隸州河源州,後來河源州改為省隸州,脫離惠州府所屬。
再到後來,河源州升為河源府,在這個過程裡,王圖也是搭乘了順風車,從一個正五品的府隸州知州,迅速升為從四品省隸州知州,再迅速升為正四品的知府。
兗州府內也經曆過類似的轄區調整,下屬四州被陸續升為省隸州,隻剩下了十個縣。
緊接著四個省隸州陸續又和其他州府下屬的縣進行合並,最終升格為府。歂
同時期裡,山東的其他五府機構也進行過一番調賬,經過一番調整後,山東也從之前的六府擴充到了大小十二個府。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省份,並不是個例。
儘管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是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把一個省所轄的府,從以往的個位數擴充到十多個府不等。
並取消不上不下的府隸州、省隸州。
因為根據吏務部方麵的多年的研究表明,府一級的區域太大的話,知府難以有效管轄所有區域,容易出現顧頭不顧尾的情況,導致地方發展嚴重的不均衡。
比如說很多知府為了發展地方獲得政績,往往會傾向於在自己轄區內更加容易發展經濟的區域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發展,但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比較偏僻一些的山區地方就會進行忽視。
同時也認為一個省巡撫衙門,隻是管理個位數府的話,顯得有餘力而多餘……歂
因此經過吏務部方麵的多年研究後,在承順十五年前後就推動了府隸州改為省隸州的行政改革計劃,承順二十年開始則是陸續把省隸州和各府再進行調整,最終建立更多的府級行政機構,並在這個過程裡全麵裁撤省隸州和府隸州。
這一整個過程,也被稱之為‘廢州設府’,前後延續了十多年最終才完成。
如今也就導致了目前大楚帝國下屬各省的行政格局,和明王朝時期有極大的不同,基本上每個省都會轄有十多個府,麵積大,人口多的省份就府多一些,地方小,人口少的省,其府數量就少一些。
由此,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結構,就從以往的省府/省隸州縣/府隸州府隸州下屬還有若乾縣鎮村這種比較複雜的地方行政機構。
變成了省府縣鎮村,一共有五級行政機構,一級扣一級,簡單明了。
不像是以前那樣,說個知州的話,你都不知道人家是從四品省隸州的知州,還是正五品的府隸州的知州。
同時為了解決地方上正五品官員因為府隸州、省隸州大量消失而出現的升遷渠道被打斷的問題,同時也因為大楚帝國的地方機構其事務對比前朝要更多,更詳細,大楚帝國還在府一級衙門裡增設若乾名正五品推官呢。歂
至於省隸州的從四品知州,這個品級同時也是各府同知的品級,還是省巡撫衙門各廳副廳長的品級,所以倒不會有晉升渠道被打斷的問題。
到了現在,大楚帝國在地上的官員,覆蓋了從二品以下所有品級,從上到下,有從二品巡撫、正三品布政使、按察使、從三品參政。
正四品各廳廳長、府知府。
從四品的各廳副廳長、各府同知、通判
正五品有省廳下屬各處處長、各府推官。
從五品有各處副處長,各府處長,各縣知縣。
沒錯,如今在大楚帝國裡,知縣的品級乃是從五品,比開國時期的正六品進一步提升。歂
大楚帝國一向來都非常注重基層官員的權威,開國之處就把知縣的品級定位正六品,比傳統的正七品直接提高了兩級。
而在後續的持續的改革中,大楚帝國吏務部方麵認為,對於大部分縣而已,正六品的知縣,其品級還是低了,因為這個品級比各府各處的從五品處長品級還要低……這顯然是不妥當的。
為此在承順十幾年的時候,就陸續給部分大縣,上等縣的知縣提升品級,後來範圍擴大到中等縣,再到下等縣。
承順二十八年,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各地知縣品級的全麵調整,如今大楚帝國裡的所有的知縣,除了少數加銜各府推官,掛職正五品外,其他的知縣均為從五品。
從五品之下是正六品,這個品級是府各處副處長,各縣縣丞、主簿的品級。
從六品,則是各縣多名典吏的品級。
正七品,乃是各鎮知鎮的品級,各縣各處處長的品級。歂
從七品,縣各處副處長,協鎮,會鎮的品級。
再往下,那就是正八品這種屬於最基層的級彆了,縣處下屬各科科長們,鎮各科科長們就是這個級彆
從八品,這是縣各科副科長,鎮各科副科長的品級。
再往下的正九品和從九品,不設領導職務,都是屬於普通科員們的品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普通科員們,不管是基層還是京畿,都會出現高品級的科員,通常來說,非主官職務的科員品級,最高可以達到正四品。
這種高級彆科員,一般出現在高品級主管官員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所以退居二線,這種人是非常特殊的,屬於光拿工資不乾事的群體……人家就是來養老的,等退休年紀一到就致仕的。
還有一些在高品級的官員不願意在地方任職,走了門路關係非要在省城或京城裡任職,或者是犯下錯誤或其他什麼願意被摘掉了官帽子,但是也沒到被直接免職的程度,對於這些人,往往是保留品級,然後貶為普通科員。歂
有些人受不了會直接辭官回家,但是有些臉皮厚的,或者是奢望著重新起複的一部分人,就會以高品級的身份當一個小科員,這種人很特殊,總體來說數量很少,不算主流。
主流還是那些熬資曆慢慢把品級升上來的。
因為按照大楚帝國的官員相關條例,普通科員無功無過的情況下,也能十年一升,假設一個年輕士子在二十歲的時候入仕為從九品,往後一輩子裡不立功也不犯錯,也沒人賞識爬不上去。
哪怕他會走上一條絕大部分官員的道路,老老實實熬到三十歲的時候升正九品,四十歲升從八品,五十歲升正八品,等到六十歲的時候就能從七品的品級致仕,並享受從七品的退休待遇。
這種晉升,是隻升品級不升職務,而且薪資其實也不會多到那裡去,因為大楚帝國官員的薪資是分品級工資和職務工資兩部分的,大頭還是在職務工資那裡!
人家吏務部還有財務部都不傻,哪能讓你混一輩子到從七品,然後還拿著從七品主官級彆的工資以及退休工資啊。
這種好事想都彆想!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