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誌學對河北巡撫夏家良的感官談不上好,但是也不算差。
在羅誌學看來,這個前明舉人出身,在統一戰爭時期投靠過來的夏家良很聰明,但是有時候聰明過了頭。
說這人聰明,是因為他投奔過來後,雖然長期在禮教部任職,不過依舊保持了強烈的學習心態,在禮教部任職的數年時間裡,愣是靠著自學學習了一大票新式知識,尤其是在工商業事務上頗為精通。
然後硬生生把自己從一個傳統的讀書人出身的官員,變成了新式官員,從而擺脫了很多前明投誠官員的命運:在大楚帝國統一華夏後陸續致仕或退居二線。
大楚帝國統一華夏期間,為了降低明王朝的抵抗力度,同時也是因為帝國草創期間的確是缺乏大量官員,因此接納了大量前明的官員,其中大多都是中低級官員,但是也有不少高級官員。
但是在大楚帝國徹底乾翻了明王朝後,大楚帝國掀起了頻繁並且強度非常高的吏治整頓。
除了常規的打擊貪腐外,就是把官員隊伍裡的一個前明遺老遺少們給乾掉。
這個過程裡,大量前明投誠過來的官員們因為貪腐,不忠等而落馬。
同時還有不少投誠官員因為無法適應大楚帝國的官場規矩而選擇主動致仕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人最開始的投誠隻是無奈之下的選擇,當投誠後身家性命有了保障後就選擇致仕,這些人多少還有些骨氣,看不起土匪出身的大楚帝國的君臣們。
當然,更多的投誠官員們,還是因為無法跟上大楚帝國的諸多變化。
在大楚帝國裡當官,和在明王朝裡當官區彆還是很大的。
比如在大楚帝國裡非常注重民生經濟,對地方官員的考核裡,民生經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大項,其重要性和禮教,法治相當的。
很多投誠官員難以跟上這種思維上的變化,在大楚帝國的官場裡乾的力不從心,最後升遷不得乃至邊緣化。
尤其是當國子監大學以及其他大學所培養的學子們開始大批量進入大楚帝國官場後,以新代舊的情況非常的普遍。
在這種大局勢下,前明投誠官員出身的官員們,其實很少能夠在大楚帝國的官場上一路往上爬,而且還爬到從二品巡撫高官的職務。
夏家良就是少數人之一。
他在禮教部任職期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接觸並學習各種新式學科,在經濟領域裡連續發表了諸多頗有重量的文章。
後來外放到地方為官,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知縣到知府,再到布政使,最後在承順二十四年的時候,升任河北巡撫。
能夠一路順利升遷,就意味著他在地方乾的還不錯,在發展民生經濟事務上還是很有一套的。
但是這人也有個缺點……動不動就哭訴,臉皮非常的厚。
彆人在地方為官,動用密折的時候報告的都是一些大事要事,也不會頻繁上密折。
但是夏家良不一樣,他在地方任職的時候很喜歡上密折,雖然不至於三天兩頭上一封,但是十天半個月就會上一封。
早些年的時候還專門上密折請安……一開始羅誌學沒在意,但是發現這人請安過於頻繁後,直接訓斥:以後他媽不準寫請安密折浪費帝國郵政資源!
每一封巡撫級彆的密折,那都是采用最高等級的傳遞速度進行傳遞的,你他媽寫一封請安密折,沿途郵遞司的工作人員都得跑斷腿!
後來夏家良不用密折請安了,但是密折的頻率依舊沒有降低,說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天津下了場大雨,這人會寫個密折。
天津出了幾天太陽,他還寫個密折。
感冒了也寫個密折,尼瑪寫的還特彆扇情,看這用詞遣句甚至都有種安排後事的感覺,搞的當時羅誌學看到這封告病密折的時候,還以為夏家良命不久矣,甚至還安排了禦醫跑一趟……
怎麼說呢,雖然羅誌學心裡不太喜歡這人,但好歹是君臣一場,並且夏家良也是帝國的封疆大吏。
這得了重病命不久矣,該有的體麵還是要給的,派個禦醫過去看一看也是應當的。
結果沒幾天又接到這夏家良的密折,說是感冒已經好了,還說去了一趟大沽口視察,劈裡啪啦又一大堆感歎。
uck!
羅誌學黑著臉派人把禦醫追了回來,然後專門去旨:以後無要事不得上密折,否則朕就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天子之怒!
為這事,羅誌學還特地改進了自己的密折製度,嚴禁官員用密折請安、聊天打屁,非要務不得用密折。
因為還有不少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們不少都和夏家良差不多,都喜歡用密折在羅誌學刷存在感……
他們用密折刷存在感,但是羅誌學卻是每一封密折都要看的……結果看到的都是一大堆雞毛蒜皮的破事。
所以羅誌學乾脆下了明旨,不準他們刷密折。
如此大楚帝國的密折製度,才演變為真正的密奏要務的渠道。
通過密折這事,就知道羅誌學內心裡其實不太喜歡夏家良……如果不是這人在發展地方經濟上的確很有一套,把河北那邊的民生經濟發展的不錯,羅誌學早把他的官帽子擼掉了。
如今看到了這個夏家良,看著這個老頭子一副要感動落淚甚至流鼻涕的模樣,羅誌學內心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