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安農場為羅誌學一行人演示了全套的機械化收割流程,他們采用的河口機械公司生產的蒸汽聯合收割機,性能極為優秀。
以天津機械公司生產的高性能蒸汽機為動力,整合了收割、脫粒兩大工序,收割的時候聯合收割機往前不斷的收割稻穀並脫粒,脫粒後的稻穀在後方側邊流出,農場工人們隻需要不斷的用麻袋裝,並咋進口袋。
隨後這些裝滿了糧食的麻袋就會順勢裝入旁邊跟隨的馬車上。
整體的收割效率非常高,遠遠不是人工收割脫離可以相提並論的。
看完了收割之後,羅誌學還去觀看了犁地掩飾,他們采用的唐山機械公司所生產的蒸汽犁地機,他們的蒸汽犁地機同樣采用的是天津機械公司所生產的先進蒸汽機。
這種蒸汽犁地機同樣體型龐大,需要眾多人進行操作,但是效率沒的說的,比什麼牛耕,馬耕強多了。
不過羅誌學也知道,彆看這些蒸汽機帶動的機械化設備效率高,但是使用成本也不會低。
主要是這些機械化設備都非常昂貴,後續使用的時候也需要繁雜的維護保養,根本不是普通農民用得起的。
目前來說,哪怕是最適合展開機械化種植的東北地區,目前也隻有中大型農場才用得起這些東西,而一些的小農場,農民自由的家庭農場根本就用不起。
當然了,東北地區的這些自耕農們,他們種植的土地麵積普遍也很大,動不動就是幾百畝的,因此也不可能使用傳統牛耕的方式進行耕種,普遍采用的是馬耕。
而收割也不是使用人力,而是使用蓄力收割機。
甭管是蒸汽機為動力,還是以挽馬為動力,東北地區的種植模式和關內都有著極大的區彆。
畢竟關外人少地多嘛,隻能采用馬耕這種廣種薄收的方式,是不可能采取牛耕為代表的精耕細作的方式的。
而關內普遍是人多地少,尤其是南方的江南,贛北,湖廣等主要的糧食產區,看似良田多,但是人口也非常的密集啊,普通農民家庭是不可能有動不動就幾十畝甚至幾百畝土地的。
土地少的情況下,自然隻能是采用牛耕為代表的精耕細作的方式來提高單畝產量了。
這是地理環境以及人口密度所帶來的差異,談不上那種方式更好。
至少對於目前的大楚帝國而言,機械化種植也好,馬耕也好,牛耕也罷,甚至是連牛都沒有隻能采取純人力的方式,其實這幾種種植模式都廣泛存在。
大楚帝國大力發展推廣機械化種植的同時,其實也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扶持蓄力機械種植,馬耕種植。
而在南方地區則是大規模鼓勵扶持牛耕,為大規模繁殖耕牛的牛場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為生產人力脫粒機、各種鋤頭,鐮刀等農具的作坊,小機械廠提供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植等。
大楚帝國對農業方麵的扶持是全方位,並不會局限在某一個地方。
而先進技術上的扶持也不少,比如農林部一直都在搞雜交水稻,同時還有培育高產小麥,玉米本地化培育等一係列的研究。
光是研究主糧以及果蔬等農作物的研究所,農林部直屬的就有十多家,此外各省農林部門下屬也會有一些小規模的農業研究機構。
並且陸續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針對一些外來農作物的本地化培育就陸續出現了成果,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玉米以及土豆還有紅薯這三大類了。
畢竟這三類農作物對環境以及土地,甚至水源要求都不高,都是在旱地甚至山地上種植的,本地化培育之後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可以有效的利用更多的土地進行耕種。
比如說在南方地區裡,普遍都是丘陵地形,適合種植水稻的耕地麵積不多。
如何提升南方丘陵地區的糧食產量?
光靠水稻是不夠的,水稻這東西對水源要求非常高,而育種以及化肥,加大耕牛數量都是屬於常規操作,單畝產量有所提升,但是並不會改變耕地麵積本身太少的現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水利設施,獲得更多的水稻田。
同時把那些缺乏水源的山地也利用起來,種植一些抗旱農作物,也就是玉米、土豆、紅薯這些東西了。
還可以種植一些副食農作物來提升收入,如種植大豆、花生以及果樹等。
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因地製宜發展農業,提升糧食總產量,提升農民收入,這就是大楚帝國農林部,更是整個帝國的主要戰略任務。
所以你彆看大楚帝國在工商業上發展的非常好,各種報道也多,帝國高層們也都很關注。
但實際上大楚帝國官方每年在工商業領域裡的投入遠遠沒有在農業領域裡投入的多。
大楚帝國初年的時候,大楚帝國就搞出來了五年農業發展計劃,大手筆的陸續投入了五六千萬楚元,而當時的大楚帝國一年的中央財政收入也不過一億左右而已。
第一期農業發展計劃結束之後,大楚帝國又搞了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每一期的資金投入都是海量的。
等到如今正在執行的第五期農業發展計劃,累計投入以及未來一年多的投入,總計預計會達到四千多萬楚元。
這僅僅是中央財政支出,不包括各地方的支出。
這些龐大的農業扶持資金,將會通過農業生產設備、農業水利設施、受災區地區減免農業稅等多種方式補貼給農民們。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裡各種小型農機企業數量龐大,而且發展的都很不錯的緣故,因為大楚帝國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對農機生產企業的補貼。
不管是你是生產蒸汽聯合收割機的大型現代化農機企業,還是說生產蓄力收割機的中小型農機廠,又或者乾脆是各縣裡最少都有一家,用於生產鋤頭,鐮刀等普通農具的小型農機廠。
隻要你是生產農業設備的,那麼都能夠獲得財政補貼,補貼方式主要以減免稅收的方式進行。
所有工業領域裡,農機產業的稅收是最低的……甚至有些地方發布自己的農機扶持補貼政策後,部分農機企業甚至可以做到免稅的地步。
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方麵,大楚帝國還沒有立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搞了,立國後更是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
其中最為著名,投入最大的當屬黃河人工改道工程,並在改道過程裡通過挖掘引水渠,把黃河的水往北邊引流。
僅僅是這一項,就讓惠及河南、安廬、江北、山東、河北五省之地,不僅僅減少了洪澇,還讓北方兩省獲得了更多的水資源,得以開發更多的良田。
大楚帝國不僅僅是大江大河進行防洪治理,還積極搞各種小規模的防洪灌既水利設施。
還在眾多地方開發灌既水井,修建水庫。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規模防洪灌既、水井和水庫設施,平日裡你看不見什麼效果,甚至習以為常,但是到了春夏雨季的時候,或者是乾旱季節裡作用可大了。
通過一係列,持續了足足三十年的防洪灌既水利工程,在如今的大楚帝國裡你基本看不見什麼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大楚帝國裡的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多,從沒有出現過大規模饑荒的情況,甚至民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均糧食一年比一年高。
而實際情況裡,大楚帝國前三十年裡,溫度比前明時期還要冷,乾旱也更加嚴重,極端氣候也更多。
尤其是最近幾年,也就是承順二十六年後,氣溫比以往明顯要更冷,極端氣候明顯更多。
但是這些都沒有對大楚帝國的澎湃發展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影響。
因為大楚帝國有著完善的防洪灌既水利設施,尋常的洪水或乾旱根本無法威脅到農業生產,如果某地方來了個幾十年不遇的嚴重洪澇或乾旱,那麼大楚帝國也有完善的救災賑濟措施。
什麼地方受災了,官府立馬就免除農業稅,並給出專項資金扶持幫助救災以及恢複生產。
同時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立馬就能夠從其他地方調運糧食運輸過去,敞開了供應!
然後工業部以及地方工業管理部門立馬會組織各企業到災區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