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把糧食以及棉花等農作物出售給商人,再由這些商人們組織運輸到金山港等沿海港口,再裝上那些返航的船隻運回本土銷售,這本來就是楚國治下北美地區乃至其他海外領地的重要經濟模式。
海外領地土地多,農作物產出大,當地又無法消耗這麼多。
同時往來的船隻,把國內的貨物運輸到海外領地後,總歸是要回去的,這空船回去肯定虧死,所以哪怕運費便宜,也會帶上貨物返航。
由此就形成了一個本土和海外地區的物資運輸渠道。
不出意外的話,趙感通種植的那些棉花,最終都會通過這種渠道,最終運回本土,進入某個紡紗工廠裡生產成棉紗,最終織成布匹,成為大楚帝國龐大的紡織工業裡的無數原料供應商之一。
大楚帝國的紡織業直到目前為止,依舊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不僅僅海外需求龐大,大量布匹外銷。
同時隨著楚國內部的經濟逐步發展,民眾對紡織物的消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這些都導致了龐大的紡織品消費需求,而國內本土的紡織品需求其實遠遠超過海外需求。
彆看大楚帝國的機製布在海外攻城略地,但實際上,大楚帝國生產的大量布匹,百分之九十都是內部消費掉了,隻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紡織品是外銷的。
一個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目前擁有三億多人口的帝國,其內部需求極其強悍的,其消費能力遠超全球其他封建農業國的總和。
因此,出口貿易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而言,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
並且這些出口貿易,基本上也都集中在楚國控製的一些藩屬國,傀儡國,殖民地裡,主要是南洋各國以及印度半島上。
至於對西亞以及歐洲地區的貿易,總額雖然比早期更多了,但是整體比例卻是急劇下降,甚至可以說這點出口數量已經無法對楚國的經濟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影響。
早些年的時候,為了維持出口貿易,大楚帝國總體上對荷蘭人,葡萄牙人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克製,畢竟需要他們幫忙出口運輸大量的貨物。
但是現在,楚國人看你不爽就打過去了。
和歐洲地區的貿易越來越不重要,也是使得了大楚帝國對待這些歐洲殖民者的態度有,是越來越激進。
畢竟無所求就無顧忌。
當然了,如果有一天直接殺到了歐洲,把歐洲地區變成了自家的殖民地,商品傾銷地,那又另當彆論。
這也是楚國的海外擴張政策裡一直在做的事情。
奪取南非也不僅僅是為了黃金,同樣是為了掌控前往歐洲的海上通道。
而這個過程裡,葡萄牙人就倒了大黴。
因為在楚國人在非洲開辟殖民地,建立沿海補給港口的過程裡,基本上對上的都是葡萄牙人。
這倒不是楚國人對葡萄牙人有什麼敵意之類的,純粹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東部海岸控製了大片的殖民地,其中的東非地區更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殖民體係裡的重要據點。
這葡萄牙人就在東非,而楚國人要殺到南非去,也要路過東非。
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直接打過去唄。
在東北非地區,尤其是索馬裡地區的擴張的行動結束了後,楚國人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主要是建設摩加迪沙這個港口城市,讓這地方變成了楚國在東北非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以及補給基地。
經過初步建設後,楚國在這裡囤積了好幾千兵力,同時有著一支龐大的艦隊,更囤積了大量的後勤補給物資。
大楚帝國是把這些變成了在非洲地區的大本營。
承順三十一年秋,楚國在東北非地區的擴張和建設告一段落,同時大楚帝國正式設立非洲巡撫,巡撫駐地為摩加迪沙,統轄非洲以及西亞半島等地事務。
非洲巡撫的設立,也宣告著大楚帝國在該地區的下一輪大規模擴張行動開始了。
承順三十一年秋十月,大楚帝國前禮教部藩務司副司長,分管歐洲、非洲、西亞事務的毛遠航,正式在摩加迪沙就任非洲巡撫一職。
就任非洲巡撫後,毛遠航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下令早已經準備妥當的軍方南下,奪取東非地區,包括葡萄牙人在東非地區的大本營莫桑比克島。
實際上在這之前,楚國就以西洋貿易公司的名義,在東非地區占據了彭巴港,並在這裡修建了港口,炮台等設施,讓當地成為了大楚帝國在東非地區一根釘子。
葡萄牙人後來發現了楚國人占據了彭巴港後,一度想要派兵收複該地區,但是最後都失敗了。
打也打不過,趕也趕不走,最終葡萄牙人隻能當做沒看見了。
而現在,大楚帝國正式發起對整個東非地區的擴張後,彭巴港頓時就成為了大楚帝國在該地區裡的橋頭堡以及後勤補給基地。
之前幾個月裡,多批楚國船隊抵達該港,運輸來了大量的後勤補給物資,還有四千多人的地麵作戰兵力。
讓彭巴港成為了楚國在非洲地區裡兵力第二多多的大型軍事基地。
而這四千多增援兵力裡,其中三千多人都是印度軍團第三團的兵力,楚軍正規軍兵力隻有一個營而已。
楚軍之前在索馬裡地區使用印度軍團後,發現印度軍團特彆好用。
首先是非本國子民士兵,用起來不心痛,打仗死傷也就死傷了,不用擔心傷亡太大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使用成本低廉,這些印度軍團的士兵,薪餉可是很低廉的,甚至死了都不用給撫恤金……
武器裝備基本使用的也都是正規軍裡換裝下來的二手貨,便宜的很。
而且這些印度軍團的士兵們,在非洲這破地方打仗還特彆的凶殘……這些人可沒什麼文明人的觀念,楚軍士兵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雖然也談不上多好,但是也不會去主動乾一些天怒人怨的事,畢竟作為文明人,大多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的。
但是那些印度軍團的士兵可就沒那麼多的想法和顧忌了,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為了方便省事,經常搞各種屠殺,甚至有時候為了進行實彈演習,都會找個土著村落進行實彈演習……以至於楚軍內部都有人看不下去,多次訓斥印度軍團,讓他們彆瞎搞,這都把土著殺光了,上那抓戰俘去,沒有戰俘,你自己去修港口啊?
但是效果不大,那些印度軍團的印度士兵們本身就是賤民出身,他們都沒把自己當人看,更沒把那些土著們當人看。
甚至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特彆委屈……我這還不是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至於殺幾批當地土著……不過是些許土著罷了,這有啥的。
不過這樣的印度軍團,也有了一些正麵效果,那就是殺的多了,這惡名也就越來越大了。
如今東北非那邊的土著,畏懼印度軍團,更甚於畏懼楚軍正規軍。
畢竟楚軍裡的正規軍,都還是正常人,多少講點文明,偶爾也講道理。
但是那些印度軍團的印度士兵,可不跟你講文明……更不講道理,動不動就玩屠殺。
遇上印度軍團後,很多土著連抵抗的心思都不敢有,不是直接逃跑就是投降,生怕投降完了被直接屠殺。
如此的印度軍團,也是讓楚軍上層歎氣之餘不得不加強使用。
這把刀雖然歹毒了些,但是真的好用啊!
這不,在東北非地區表現上佳的印度軍團,很快就迎來了增兵,楚軍又在印度地區招募了大幾千賤民士兵,然後組織運輸到了非洲。
等到現在,非洲地區的印度軍團已經足足有四個團,編成第三團、第四團、第五團、第六團,總兵力上萬人,分布在各地前線駐防,並和的各地土著們進行作戰。
而印度軍團第三團,因為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加強了炮兵乃至騎兵,後勤兵力後,被作為先遣部隊派遣到了彭巴港。
不出意外的話,該團將會作為對東非地區作戰的主力。
印度軍團第三團集體被調往東非彭巴,第三團裡服役的來哈爾同尉自然也隨隊到了彭巴。
作為印度軍團裡極少數,被授予土著軍官專用‘同尉’軍銜的來哈爾,也是土著士兵裡極少數知道己方部隊即將迎來大戰的人。
但是對此他並沒有感到害怕,甚至他還感到了興奮和期待。
有仗打才有軍功,才有戰利品,才有更多的收獲。
他已經聽說了,隨著印度軍團規模的擴大,也需要更多的土著軍官來協助楚國軍官來處理各種事務,畢竟你不能讓楚國軍官直接指揮那些土著士兵不是,語言都不通……
上頭已經準備對土著軍官進行一定的改革,把單一的同尉擴充到同少尉、中尉甚至上尉,以協助楚國軍官管理規模更大的駐非洲印度軍團。
他希望自己能夠搭上第一批的順風車,混一個同少尉甚至同中尉的軍銜。
但是想要升官,除了資曆和能力外,這軍功也不能落下啊。
楚軍在晉升上,一向來都是高度重視戰功,光有資曆沒有戰功,光靠熬時間可是升不上去的。
正規軍如此,仆從軍印度軍團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