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對南洋半島地區的大開發計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計劃,包括一連串後續的城區、交通設施以及水利設施、醫療設施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還需要提前安好後各行政區域劃分,官員安排。
這些都涉及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資源安排。
畢竟大楚帝國對南洋半島的開發,並不是說直接占領後維持殖民統治就行的。
大楚帝國是打算把整個南洋半島地區,當成未來的本土進行開發的,以求讓南洋半島地區,成為大楚帝國未來的重要經濟農作物,比如橡膠以及各種水果,還有最重要的大米的來源地。
南洋半島地區儘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當地氣候其實很不錯,對部分農作物的生產是非常有利的。
尤其是水稻。
一年三熟可不是開玩笑的!
當然了,前期是要先把水利設施給解決了,要不然當地一下雨就洪澇,也沒辦法大規模種植糧食啊。
總結起來就是投資不小,但是投資進去了未來的收益也非常大。
這一點大楚帝國在安南地區的升龍省、順化省已經得到了證明,儘管大楚帝國為了解決當地,尤其是紅河下遊地區、湄公河下遊的洪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
但是這些水利設施修建出來後,當地的大量土地卻是瞬間變成了最上等的良田,糧食產出量非常高。
目前這兩個南方的新省份,準確的說是紅河沿河平原、湄公河下遊平原地區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在南方地區的新產糧區以及糧食輸出區。
如此情況下,後續大楚帝國如果能夠拿下暹羅和緬甸的話,同樣也能夠大規模的開發暹羅地區的中北部平原以及湄南河平原地區,這兩個地區的自然條件非常好,本身就是暹羅地區的重要產糧區。
如果再把水利設施修起來,那麼糧食產量還能再翻幾番,成為帝國新的南方糧倉。
緬甸南邊的尹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也是南洋半島地區最為重要的產糧區之一,占據了整個緬甸地區半數以上的糧食產量。
原時空二戰之前,緬甸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每年出口的稻米占據全球稻米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乃是名副其實的稻米出口大國。
而這些出口的稻米,基本都來源於緬甸南部的尹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
由此可見該地的重要性!
當然了,這說的是發展潛力,如果隻說現在的話,上述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暹羅北部、緬甸尹洛瓦底江三角洲這些地區哪怕全部都加起來,其糧食產量也遠不如大楚帝國一個遼東省!
就算是真正發展起來了,其實也比不過大楚帝國的很多省份,比如大楚帝國投資巨資進行東北大開發的東北地區,整個開發計劃,那可是奔著年產五千萬噸糧食去的……這可是沒有化肥以及雜交水稻的年代!
年產五千萬噸糧食很恐怖的!
按照人均四百公斤的標準,足以養活一億兩千五百萬人口!
而上述南洋半島地區,哪怕是得到了充分開發,在沒有化肥和雜交水稻的當代,帝國農林部預計糧食產量也不過四千萬噸而已。
很多人會有個錯覺,覺得南洋地區才是產量大國……實際上不是,南洋地區的很多國家雖然是糧食出口國,但是他們的總產量其實都不咋地。
後世越南地區糧食產量、泰國糧食產量、緬甸糧食產量,基本都在三四千萬噸左右,而後世華夏地區,隨便拉出一個省來都是差不多這個數字,甚至更多。
比如後世華夏第一大糧倉黑龍江,年產糧食可是七千多萬噸,這說的可不是一整個東北,隻是一個黑龍江省!
排名第二的是中原河南,有六千多萬噸!
而很多人印象裡隻是一片大草原和沙漠,不出產糧食的內蒙,年產卻有將近四千萬噸……全國排名第六!
傳統的江南魚米之鄉江蘇,後世現代糧食產量其實不高,其實隻有三千八百多噸,湖廣之一的湖南更少剛好就三千萬噸左右……當然了,這個不是因為地形氣候不行,而是缺乏現代大規模種植技術,農民不種糧食轉種各種經濟農作物,甚至直接拋荒的原因。
這種情況在大楚帝國裡其實也存在!
在目前的大楚帝國裡,包括江南省在內的泛江南地區依舊是大楚帝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
隻不過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泛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縱然每年都在提升,然而提升幅度並不大,很多農民家庭相對於種植賺錢不多的糧食,更加傾向於種植一些經濟農作物,比如棉花,桑樹等。
最近幾年一些有誌之士,甚至提出了一個很嚇人的口號,那就是江南地區出現了‘棉桑吃人’的情況!
意思就是農民不種糧食種棉花和桑樹。
同時大楚帝國的人口快速增長,泛江南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也非常快,乃是大楚帝國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個地區。
所以目前的泛江南地區,雖然糧食產量還是最多,但實際上已經不是糧食輸出地了,而是變成了糧食輸入地。
每年都要從湖廣地區、華北地區乃至東北地區大量輸入糧食。
如今大楚帝國裡,最主要的糧食輸出地乃是湖廣地區,包括楚北、楚南、漢天這兩省一陪都,當代的湖廣地區其實人口不多,但是糧食產量極大,加上大楚帝國持續三十年的重點開發,以至於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名。
其次是東北地區,主要是遼東以及新開發的黑水省這兩省,這兩個地方也屬於地廣人稀,而且還有富饒的東北黑土地,同時又采用大規模的機械化或馬耕種植,因此人均糧食產量極大,已經成為了帝國的重要糧倉之一。
至於中原河南以及華北的山東、河北這三個省份,當地的糧食產量其實也不少,不過當地人口複蘇的也很快,當地消耗也大,因此產量雖然也多,但輸出的比較少。
一個地方能不能成為糧食輸出地,供應其他重點區域,其實看的並不是總產量,而是人均產量以及人均消耗量。
總產量就算多,但是人均產量不咋地,人均消耗又大,會出現自己吃都不夠,哪有多餘的供應外地啊,比如後世華夏,糧食產量夠誇張了吧,但是我們人也多啊,所以彆說出口了,每年都還得進口大量糧食呢。
實際上我們還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每年出口糧食不少,但是同時我們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每年進口約一點六億噸,這個進口數額遠遠超過出口數額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進口大量主糧以及輔糧,同時出口一定的糧食加工產品,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進口的大部分糧食被我們消化了,但是還有一部分進口的糧食,並不是單純的進口,而是屬於糧食加工貿易,前腳進口,後腳加工成了賣出去。
當然了,這說的是我們的特殊情況,現實裡很多國家明明人均糧食產量不行,也不進口糧食,還大把出口糧食,比如印度!
他們糧食總產量比華夏少得多,人口又超越了華夏,人均糧食產量才兩百多公斤,而國際人均糧食安全標準是四百公斤……
但是,重點來了,他們是世界上的第六大糧食出口國,有時候排名還能上到世界第五呢,更重要的是……世界前十糧食進口國裡,你可找不到印度的名字……
人均兩百多公斤,還大量出口……恐怕隻有老天爺才知道印度人怎麼活下來的!
後世的先不說,且說大楚帝國本身,因為本土大量人口的增長,而雜交水稻以及化肥工業,乃至農藥方麵的突破也不大,畝產不高。
這就導致了雖然本土糧食持續增加,但是人均糧食增長的速度並不快,人均糧食消耗一直在三百大幾公斤的水平徘回。
這就迫使大楚帝國一方麵加大本土地區,比如東北地區,湖廣地區,中原地區以及華北地區,甚至蒙古地區的糧食開發。
另外一方麵則是加大從海外地區獲得糧食。
北美是一方麵,而南洋則是另外一方麵。
南洋地區的糧食總產量,現在雖然可能不咋地,未來開發完全了估計也遠不如東北地區,但是那些地方可都是新地方啊,搞好了再養活幾千萬國民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怎麼說呢,這就等於天下又掉下來年產幾千萬噸糧食,是可以大大緩解帝國本土的糧食需求的。
這就是南洋半島大開發的背景,不為彆的,就是為了養活更多的國民,讓國民們吃飽飯而已。
如此背景下,大楚帝國通過了南洋半島大開發計劃,並準備一係列的措施。
而這些開發措施施行之前嘛,還有件事得先搞!
那就是得先把當地的土著給解決了。
如今的南洋地區,可不是所有地方都屬於大楚帝國的地盤,安南,柬埔寨,馬六甲半島地區都是屬於大楚帝國的直屬領地,已經設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