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鬥中,派遣騎兵襲擊敵人的炮兵陣地,這種事在滑膛槍時代裡非常常見,而且用得好的話也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戰術選擇。
並且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派遣騎兵襲擊敵人的炮兵部隊,打亂敵人的火炮部署,甚至摧毀敵人的火炮部署,為己方步兵贏得喘息之機乃至獲勝的機會,這是很多軍事將領都會做出的選擇。
在大楚帝國統一戰爭裡,明軍方麵的將領就多次在戰役裡,因為己方炮兵落於人後,己方的步兵方陣受到楚軍炮兵襲擊而損失慘重,為了扭轉局麵派遣騎兵襲擊楚軍的炮兵陣地。
當然了,他們的襲擊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尤其是在中大規模戰爭裡沒有一次成功的例子,倒是在一些小規模戰役裡取得過一些戰爭,至於為什麼很少人知道,那自然是因為這些小規模戰鬥影響不了結果,而且敗仗嘛,楚軍方麵自然不會宣揚,所以世人知道的不多。
在楚軍和土著的交戰裡,因為楚軍的炮兵優勢更加明顯,因此很多國家的土著將領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要派遣機動性強悍的騎兵部隊,想各種方法襲擊楚軍的炮兵陣地……這種事其實非常頻繁的……因為這已經是土著軍隊為數不多能夠扭轉戰場局勢的方式之一。
哪怕從實戰角度去看,土著軍隊成功的機會非常小,成功次數也很少,但總歸是有成功例子的。
楚軍在多年的海外征戰裡,其實陰溝翻船的例子也不少,一次戰鬥裡遭到伏擊或出其他情況,導致損失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例子都有……楚軍的戰鬥力是強悍,但並不意味著無敵,很多時候也會出現錯誤,而戰爭裡一旦出現錯誤那就是災難性的結果。
戰爭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武器裝備優勢也隻是一方麵的優勢而已,很多時候武器裝備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還有其他諸多因素。
楚軍當年在緬甸戰役裡的時候,看似拿著一大堆先進武器,連看成劃時代的十八型後裝線膛步槍以及三十二年式75毫米野戰炮都有了,但實戰中依舊打的比較艱難……過於複雜的地形,艱難的後勤補給,艱難的機動這些都導致了當年楚軍在中南半島進行作戰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
大規模的戰敗自然是沒有的,但是小規模的戰術性失敗其實很多,遭到的零星襲擊更是一度讓楚軍高層非常頭痛,最後倒逼楚軍內部研發了更多輕量化的火炮。
如三十四年式75毫米榴彈炮(山炮),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
同時在步兵戰術上也進行了革新,從單純的注重大規模戰役發展起來了注重中小規模戰鬥的小規模戰鬥,基層的作戰單位從以往的排級進一步下放到班級,形成了班組戰術。
從以往的基層作戰強調的是數十人規模的排級戰鬥,演變為強調十多人規模的班組戰鬥,提出班組層麵的火力掩護,支援,迂回等更細微的戰術。
散兵戰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可以說,當年的中南半島的一係列征戰,給大楚帝國的軍事發展是帶來了深刻影響的!
隻是當年這些戰術性的中小規模的戰敗,並不會過於影響楚軍的戰略勝利!
換句話說,這些失敗都被更多的勝利所掩蓋了,國內的民眾甚至知道的都不多。
如果楚軍在海外真的無敵,躺著打都能贏的話,也不用費儘心思繼續發展先進武器,研究更新的戰術,繼續拿著燧發槍玩線列戰術和敵人對打就行了……
更不用為了避免傷亡,還特地搞出來好幾支仆從軍當炮灰了。
楚軍也不是百分百無法戰勝的!
很多土著都有過戰勝國楚軍的例子,隻不過都是戰鬥規模不大的小戰役而已。
至於中大規模戰役,尤其是在已經擺開架勢的大規模會戰……這就不好意思了,這種戰鬥單純的計謀已經沒什麼用了,雙方比拚的就是武器以及後勤。
比的是國力!
而這方麵楚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這也是楚軍很喜歡等待敵人大規模集結之後,然後一次性和敵人打一場戰略會戰,一戰定勝負的緣故。
因為這樣打的話,楚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反倒是敵人分散開來和楚軍打各種小規模的零星戰鬥,尤其是進行各種零星伏擊的話,楚軍往往會很難受……海外作戰裡的很多傷亡往往出現在這種階段裡。
說過起來也搞笑,楚軍在打正規的大規模戰役的時候,傷亡是非常小的,有時候打的特彆順利的話,乾掉對麵幾千上萬土著,己方傷亡還是個位數……
但是換成零散戰鬥的話,楚軍的很多優勢就難以發揮……所以傷亡就會比較大。
那些土著們拿著火槍或弓箭偷偷摸摸躲在路邊,然後對著小規模的楚軍巡邏隊甚至落單的士兵們開槍放冷箭,打了就跑!
楚軍也還很難進行有效的追擊……畢竟當地土著對地形之類的更能夠熟悉,而且往往是精心安排的伏擊,提前安排好了撤退路線,貿然追擊說不準還會落入伏擊圈裡!
如此今天死一個,明天死幾個,一個月下來就得死傷好多人,長期以往會讓人非常難受的。
對此楚軍的應對方式就是,既然在戰術上難以應對,那麼就從其他方麵著手。
比如把遭到伏擊地點的周邊十幾公裡範圍內的村莊進行驅逐清理,走的就是原時空美國人西進的路子。
我治不了標我還治不了本?
我讓你人都沒有,看你還怎麼遊擊……
再比如建立仆從軍印度軍團,讓仆從軍來承擔這些零散的巡邏,駐防任務,來一個傷害轉移。
不過這些都無法掩蓋,相對比之下,楚軍更擅長打大規模戰役!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楚軍不擅長打零散戰鬥,實際上也很擅長,同樣能吊打全球無敵手……隻是依舊無法避免頻繁的零星傷亡……這就讓人很難受了。
如今法國人和楚軍的交戰,乃是一場正兒八經的大規模會戰,周邊地形也簡單並不複雜,雙方兵力眾多,法軍有八萬兵力,各種長身管的滑膛火炮估計也有兩百多門。
楚軍彙集的兵力也有兩萬多人,陸軍的線膛火炮有數十門(陸軍第五十三師各炮以及近衛軍炮兵連,二十七軍軍屬炮兵營),大幅度領先土著火炮的滑膛野戰炮也有數十門(印軍軍團第四師所轄火炮)。
這麼多人彙集在巴黎城以及周邊郊區這片狹小區域裡,其實兵力是非常密集的,很難有什麼大範圍的戰術迂回空間或者隱蔽進軍的空間。
甚至可以說,雙方的行動其實都是暴露在對方的眼裡,根本藏不住……就那麼點破地方那麼多兵力彙集,人家隨便登高望遠就都看見了。
更彆說楚軍還有升空數百米高的熱氣球進行瞭望觀察。
所以法軍的騎兵部隊,彆說出擊了,實際上在後方進行集結的時候,因為規模比較大引起的動靜也大,就已經被足足六七公裡外的熱氣球瞭望兵給發現了。
很快楚軍的指揮官們就知道了,有一支法軍騎兵正在進行集結,目前已經集結起來的騎兵兵力大約有五千騎,並且數量還在增加當中。
按照瞭望兵的觀察以及戰前的一些簡陋情報搜集,還有戰爭過程裡對諸多俘虜的拷問情報,楚軍方麵的參謀們綜合推斷,敵軍的騎兵最後的集結規模有可能達到萬騎以上!
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會是楚軍自中亞戰爭之後,單次戰役裡遭遇的最大規模的敵軍騎兵,哪怕是在同樣騎兵不少的印度地區裡,麵對莫臥兒帝國的時候,單次實戰中其實也沒遭到過這麼多的騎兵。
當然,這也和大楚帝國其實始終都沒有和莫臥兒帝國全麵開戰,隻是進行了幾次中等規模的戰鬥,但是更多的還是通過各種方式,比如武器支持來挑撥莫臥兒帝國的內亂。
印度裡的莫臥兒帝國之所以在楚軍進入印度半島後短短幾年內就直接崩潰,並不是楚軍直接打垮了莫臥兒帝國,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挑動了莫臥兒帝國的內亂,導致莫臥兒帝國內部發生了崩潰。
所以如今的印度地區裡,莫臥兒帝國依舊存在,甚至都還名義上掌控著大量的地區,但實際上莫臥兒帝國能夠直接掌控的地盤已經隻剩下印度西北部地區了……其他很多地方有一些被楚國直接吞並為直轄領土,如印度南部地區,孟買地區,還有一部分被楚國掌控成為殖民地,主要是大量的沿海地區。
而內陸大量的腹地地區,則是由數百個分散的王公進行統治,其中相當多一部分都是和楚國簽署了各種協議的附屬地區,當然也還有部分依舊保留了獨立自主權。
這種情況下,其實楚軍在印度地區裡的戰鬥,也是以中小規模的戰鬥為主,上萬人的行動都比較少,都是以營團級彆的戰鬥為主。
因為敵人比較分散,也很難遭到大規模的敵人,更彆說上萬的騎兵了。
印度地區如此,非洲那邊更不用說,那些土著也沒實力組織起來上萬騎兵,同理,美洲的那些土著實力也都不咋地。
西亞的波斯以及奧斯曼倒是有這個實力,不過楚國和這兩個國家關係倒還可以,暫時也沒有大規模入侵這些地方的打算,所以暫時也沒遇上。
俄羅斯……俄羅斯人要是能夠在西伯利亞地區集結並維持上萬人的騎兵作戰,也不會被楚軍一路趕到烏拉爾山脈,那破地方,有兵力都派不上去,畢竟後勤是個大問題。
所以楚軍在海外擴展多年遭遇大規模騎兵的時候,也隻有在當年征戰準格爾以及哈薩克的時候,這兩個地區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遊牧民族嗎,所以才能夠阻止起來這麼大規模的騎兵。
之前打西班牙的時候,因為楚軍初來乍到,而且歐洲各國普遍也沒有想到楚軍會直接強行登陸玩滅國戰鬥,因此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戰前準備都是嚴重不足。